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洞察、實驗、生活 兩男樂團創作歷程分享

發佈日期: 2020-05-07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跨文化人文思潮與美學」共學群開設「語言與歌曲創作」課程,由中文、外文、音樂三系跨系合作,統合語音韻律、樂曲節奏以及詞語表達,課程邀請中文系校友、「兩男」樂團嚴德鈞返校分享在西灣如何運用資源自我養成,他循著洞察、實驗和生活三條脈絡,具體展示自己的創作歷程,幫助想在音樂圈或藝術領域成就自我的年輕學子,現場並引導學生即席寫詞編曲,體驗創作樂趣。
 
去年剛畢業的嚴德鈞目前任職奧美廣告策略規劃部門,他在升大二暑假時破格進奧美廣告實習,大三時如願到北京清華交換,順路遊歷蒙古,還申請到新疆教學童彈吉他,譜寫自己的歌。大學期間他與音樂系朋友組團「兩男」至今,曾拿下多項原創歌曲比賽獎項。「在創作前,應該先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嚴德鈞表示,洞察的面向很複雜,除了對內剖析自己是誰、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也要思考自己為何創作。作品得獎時,外界有時會給自己貼上標籤,可能跟自我定位完全不同,「更要了解自己,才不會迷失」。一如常聽見的得獎感言說的,會得獎、會有人欣賞單純是幸運,剛好我喜歡的東西,評審跟聽眾也喜歡;獎金,或者商業只是喜歡的副產品。
 
關於實驗,嚴德鈞提出「有借有還」的全新角度看待創作,「我們看到的,終究要還回去」,而記錄下來就是還回去的第一步,後續也許能昇華成音樂,也許能轉化為文字,即便無感,一樣能把無感還回去。舉凡壯遊途中聽來的傳說、志工服務期間跟當地居民的互動和感動,有些心情已譜成曲,他相信還沒轉化的,終有一天也會以某種形式還給這個世界。「讓自己有感這件事對每個人來說並不一樣」,嚴德鈞補充,之前獲西灣文學獎散文首獎時,評審問及自己的閱讀習慣,他回答其實沒看什麼書,「我的有感不是建立在書本上,大家應該找到自己獲得靈光的方式」。
 
提及生活面,嚴德鈞以作品《沒有人要回去》為例,說明創作元素比比皆是,無所不在。歌曲中除了在香港循著反送中遊行路線收錄的車聲、紅綠燈警示聲之外,也收入遊行時的抗議聲。嚴德鈞也提及自己畢業後的網路募資企劃《一工一件》,鼓勵學弟妹如實記錄生活,「不用多,一天一件就好」。這樣不僅可在不同的時空點「觀察」過去的自己,即使社群軟體關了,自己的帳號丟了,甚至忘了當下的感受,還是有東西留存下來,能夠回應這個世界、回應人群。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