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新海研3號」接棒 國際級科研船啟航

發佈日期: 2020-05-07
【校園記者張洋旗採訪報導】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研究船「新海研3號」成功首航!800噸級的「新海3」總長45公尺、船寬11.2公尺,船上搭載價值破億的先進儀器,肩負海洋科研重責的「新海研3號」採電力推進,擁有精準的定位探測、水文偵測與海水採樣等系統及先進的同步聲納探測設備,為國際級多功能海洋研究船,未來將接棒海研三號,持續領航台灣海洋科研動能。

國立中山大學建校之初便致力發展海洋研究相關領域至今已40年,曾經的海研三號研究船伴隨著中山的海洋研究長達27年之久,如今由新海研3號接棒續航。新海研3號總幹事、海洋科學系副教授張詠斌說明,新海研3號人員配置共有13名船員、3名隨船探測人員、2名貴儀中心技術員及內勤人員,由於海洋研究船承擔科研使命,出航前船上人員皆需與海洋學者多方沙盤推演,以利每一次的採樣探勘及科研觀察。

張詠斌表示,新海研3號與原海研三號最大的不同在於動力使用方式,新海3以電力推動,而非傳統的油壓推進。以往的油路系統以單一系統控制,意外發生時容易癱瘓整個動力來源,而新海3的電力供給上以2部發電機控制前後推進,電力系統就算損壞一台也可以運用其他發電機正常運作。張詠斌補充,電力供應馬達螺旋槳以360度旋轉的方式控制船前後左右推進,這些優點會作用在船隻定位以及使用儀器探察上,此外,電力較油燃燒推進穩定且環保,不易出現船速忽快忽慢的情形。

新海研3號配備5大新型儀器,包括動態定位系統(Dynamic Positioning, DP)、超短基線水下定位系統(Ultra Short Baseline, USBL),多音束聲納測深系統、聲納同步運作器(k-sync)及海底地質剖面儀。新海研3號貴重儀器使用中心儀器技術員江秉峵介紹新海3的新型技術動態定位系統,他提到,以往出航是以人工操作定位,若需探測固定位置的濕度、鹽度,原本探測已十分不易,在晃動的狀態下難度又更加上升,導致探勘過程執行難度高,現今則可用電腦操作GPS讓船隻固定。船上配備多音束聲納測深系統,探測深度可達3600公尺,江秉峵說,以往單音束只能測出單線地形高度,多音束一次可掃描一整個面,對於研究沉積物以及海洋地質是一大利器。而聲納同步運作器則因不會互相干擾訊號的優點,可節省探測時間,增加採樣頻率,提升資料品質。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院院長李賢華表示,海洋研究課題廣泛,例如台灣龜山島獨一無二的海底熱泉,以及乾淨純粹的東沙環礁,或是近期積極投入研究的黑潮發電等,新海研3號未來對於台灣周遭海域的發現和研究將有很大的幫助,期望未來在新海研3號的助力下,中山海洋研究發展更進一步。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