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小琉球生態遭破壞 中山大學與屏縣合作救潮間帶

發佈日期: 2020-04-13
【校園記者鄭至娟採訪報導】屏東小琉球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及生態環境,因此成為台灣的旅遊勝地,帶動了地方不少商機。但也因為吸納過多遊客,導致生態環境頻頻發出警訊,特別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潮間帶。屏東縣政府去年開始委託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進行科學調查,並提供管理建議。調查結果顯示,當地生態已嚴重下降,因此研究團隊提出應「設置生態走廊、繁殖期禁夜間導覽、加強遊客流量管制、徵收保育費」等四大改善建議。

小琉球具有得天獨厚的天然景觀及生態資源,近幾年都吸引40萬左右遊客到訪,儘管屏東縣政府和觀光局已將潮間帶劃設為「漁業資源保育區」與「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並訂定管理辦法,但觀光人潮不減反增。兩個最著名的潮間帶(杉福及漁埕尾)過去三年旺季單月造訪遊客近2萬5000人,去年(2019年)7月甚至超過3萬人,大量觀光客6萬隻腳和手在潮間帶的踩踏拿捏,已對環境造成了嚴重衝擊。中山大學海洋事務研究所張水鍇教授、海洋科學系劉莉蓮教授及海洋生物博物館樊同雲研究員組成研究團隊進行瞭解,根據去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潮間帶的生物密度相較五年前同期調查結果減少了約80%,即使考量採樣誤差及氣候變遷可能影響,至少也減少50%以上,顯示過去五年的觀光人潮已造成生物數量明顯下降。

研究團隊透過整合案例、文獻及在地導覽員的經驗,歸納出潮間帶、遊客、管制站、解說員及其他等五大類40餘項管理議題,透過與在地導覽員和政府官員的頻繁溝通,取得「逐步推動、滾動調整」的共識。今年建議推動四項內容,包括「潮間帶進行分區管理並設置生態觀賞走廊、生物繁殖期禁止夜間導覽、加強潮間帶的流量管制、建議研究收取保育費與導覽費的可行性與配套措施。」在管制區內各劃設一塊能讓生物繁衍生息的保護區,嚴格禁止人為干擾,以保護生物的繁衍;設立生態觀賞走廊限制遊客踩踏的範圍;夜間是多數生物繁殖的時間,為避免因誤踩造成生物死亡,故在繁殖期間建議禁止夜間導覽;因目前軟硬體資源仍缺乏下,先藉嚴守流量管制減少人潮,未來則可規劃遊客分流措施;透過徵收保育費減少遊客量,又可資助於管制站的營運、資源之調查及復育上。

中山團隊研究成果引起政府單位及各界的重視,然而觀光人潮帶來的龐大商業利益,使保育推動不易。為達生態保育及觀光發展的雙贏,縣府已邀請團隊一同召開記者會,承諾逐步採納團隊建議,並透過海洋委員會的支持,繼續委託團隊進行科學調查與管理溝通。期待藉著多方合作及協調,共同改善小琉球環境,使生態更能永續長存。

(資料來源/照片提供:海事所張水鍇教授、海科系劉莉蓮教授)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