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時裝劇轉譯希臘悲劇  中山劇藝年度製作駁二公演

發佈日期: 2019-12-18
【校園記者黃婷容採訪報導】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年度製作《安蒂岡妮不勇敢》於高雄市駁二藝術特區正港小劇場盛大公演。故事背景將古希臘時期重視威權和倫理的衝突,平移至現代上班族日常間的細碎摩擦,利用遊戲「角色扮演」的方式,重新推敲人類與自然法則間的距離。透過師生共製、結合教學與實作,實踐戲劇多元合作及發展的可能性。

《安蒂岡妮不勇敢》改編自古希臘悲劇家索福克里斯膾炙人口的伊底帕斯王三部曲中最後一號作品《安蒂岡妮》。伊底帕斯王為古希臘戲劇中,影響後世哲學和文學相當深遠的經典人物,他經歷了幼時遭棄、弒父娶母 (Oedipus Complex,後世心理學譯作「戀母情結」)、刺瞎雙眼等等命運殘酷的捉弄,而安蒂岡妮正是伊底帕斯王和太太(也是母親)所生下的女兒。在《安蒂岡妮不勇敢》中,安蒂岡妮公然違抗當權者克里昂(也是她未來的公公)所頒布的法令,不計一切地前往祭奠死去的兄長,最終她被囚禁於地下石窖中忿然自殺;克里昂也因其傲慢霸道受到相同厄運的反噬、家破人亡。

《安蒂岡妮不勇敢》導演、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楊士平指出,無論是以古代威權對比當代民主,抑或是安蒂岡妮因法律和天道倫常的衝撞徘徊於生死之間,「都是在不同時代解決相同議題的角度與看法的差異」。此外,導演透過量子力學經典悖論實驗「薛丁格的貓」作為發想,將古希臘歌隊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轉換成現代上班族,以觀察者的角度探討在已知結局時,對於眼前正在發生的事物會造成何種心理投射或疊加效果。

在演出形式上,《安蒂岡妮不勇敢》打破劇場中觀眾和演員間隔著一道牆的無形制式框架。開場以「報馬仔」的方式,讓演員深入觀眾區,並於舞台上架設長寬各約15公尺的大型水池,突破劇場中不能出現明火和水的限制。而在表演呈現上,則運用大量歌隊演員進行拍打或敲擊等節奏旋律,增加戲劇中的特殊韻律感,復刻了古希臘時期歌隊於劇場中,深富節奏性的詩歌表演。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透過一年一次的師生共製模式,實踐教育劇場的理念。導演楊士平表示,「戲劇可以是娛樂、可以是教育、更可以說是一種心靈的撫慰及治療」,藉由理論教學和實作練習的相互交織,打破師生間固有的傳統互動,使學生深入參與製作討論;透過廣泛且多元的交流,激盪出更多意想不到的創新火花。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