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務諮詢國際化策略 前進世界前200大

【研發處提供】國立中山大學舉行108年度校務發展諮詢委員會議,邀請12位學界及業界專家,分別就文、社、管理、生命醫學、自然科學及工程海洋領域提出豐富建言,為中山大學邁向世界大學前200名的願景,勾勒更清晰的圖像,會議中,多元視角的對話,為驅動中山大學前進世界大學前200名,蓄積飽滿能量。

鄭英耀校長以「想像在世界大學名校中 看見中山」,描繪其建構「無邊界大學城」的想像,他提到,未來的中山大學除了西子灣校區外,只要敢於造夢,雄心壯志如漢堡校區、UCSD校區都有可能成真。鄭英耀校長針對教學、研究、產學、國際,及籌辦醫學院等五大面向,簡報校務現況與未來發展。他反思教育部實施兩期的五年五百億邁頂計畫後,對中山大學的發展影響,也針對世界大學排名、國際化發展及本校醫學院定位與未來發展特色等議題向諮詢委員請益。

12位校務發展諮詢委員包括創造力教育大師吳靜吉、人文社會學泰斗陳弱水、蕭新煌,前教育部長黃榮村,本校退休之中山講座陳鎮東教授,業界菁英包括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和統一職棒董事長凃忠正,以及中央研究院院士周美吟、李定國、陳仲瑄、劉國平與楊泮池。多數委員提及世界大學排名涉及因素多,以中山大學小而美的規模而言,最好的策略就是提升研究的量與質;提升學校聲譽、建立優質校風,也就是良好的社會觀感,同樣也是重要指標。與其把世界前沿的名校UC San Diego 做為校對校的標竿,更鼓勵中山聚焦於研究領域,或以系、所,或學院為單位,選擇合適的標竿學習,才能更具體有效地提升排名。黃榮村委員特別建議,不宜只看一個排名機構,應針對多項排名進行比對分析,找出中山最能發展的立基。

提及國際化發展,多位委員建議建置友善的英語環境(Public English Environment)是基本關鍵,包括校園內的實體標示或英文網頁等,是外籍師生來訪或查找資料時,認識中山的第一印象,可整體規劃。另外,開設全英語課程或學程學位,也是招收國際學生的利多,且同時可促進本國學生國際互動的經驗,但全英語課程最好能以學院、系、所長期開設為宜,且要有對本國學生英文程度較弱者的輔導機制。周美吟委員進一步強調,國際化宜考慮整體制度,包含人力、教學、研究、環境、法律規章等,都要提升國際化的層次。她以一個物理學家且是中研院副院長的雙重角色來看,中山以發展成為一所「人文與科技並重的精緻型研究大學」的定位是可行的,發揮中山特有的研究領域,鍊結在地的產學合作,走自己的路,一定大有可為,例如中山與高醫的聯盟,找出可合作的獨特性領域,共同運作,可以快速開創優勢而國際馳名,這種公私立大學跨域運作的模式,在美國早就有成功先例。

委員一致肯定中山「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老師想教什麼都能獲得支援」、「學生想學什麼都能找到資源」,且對應聯合國SDGs永續發展目標,成立議題導向的跨領域共學群,以及全國首創的中山-高醫聯盟轉校視同轉系的創新機制等,格外引人注目。對於全國首創的研究獎勵機制,新增團隊績優獎,鼓勵成立研究團隊,打國際盃,以壯大中山的國際學術影響力;邀請國際級大師進駐以提升研究優勢,和積極開拓與擴增海外科研中心,以科技銳實力創造學術與外交雙贏等,也相當讚許。凃忠正委員和翁朝棟委員從業界的角度審視,建議中山應善用優質的師資、課程、研發資源,積極鍊結區域產業合作,絕對是中山特色研發的強項。翁朝棟表示,中鋼和中山長期產學合作,特別是在離岸風電、綠能等循環經濟,以及新興的PM2.5研發上,彼此能有共同成長的能量。中山大學長期以來協助南臺灣業界人才培育,其實就是擴大社會影響力的作為。

與會委員紛紛表示,中山大學擔當高屏澎東地區的學術領頭羊,面對南北醫療、醫學教育資源失衡不均,中山以既有之理工海洋領域之研究能量,鏈結高屏澎區域醫療資源,共同投入醫學研究與人才培育,籌辦醫學院是中山現階段最重要的轉型契機。楊泮池委員說,起初聽聞中山大學要成立醫學院,覺得是「Impossible」的任務,但是,鄭校長帶領同仁的持續努力,如今已是「I’m possible」的局面了,中山應發揮小而精緻的特色,強化跨領域人才培育,善用在地產學鍊結的優勢,走自己的路。

李定國委員、劉國平委員和陳仲瑄委員一致強調,基礎科學如數學是研究的核心基礎,另外,程式設計的課程也有利於學產研發的重要技能,一定要特別加強教育,在一片降低必修學分的要求中,一定要堅持、不能偏廢。至於國際合作的對象,除了向歐美名校取經之外,俄羅斯也有許多學界名家,值得接觸。分組討論則由文學院游淙祺院長、理學院吳明忠院長、研發長周明奇講座及工學院李志鵬院長代表報告結論,中山大學行政、學術團隊虛心察納,期望中山在既有的基礎上求變創新,永續發展。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