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社區時間銀行正夯 公事所促國際創新經驗交流

發佈日期: 2019-07-08
【公事所提供】時間也可以有銀行?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與高雄市前鎮區路中廟社區攜手合作,自去年起推動「社區時間銀行」;為能將推動成果與各區進行交流,特別舉辦「臺灣社區時間銀行執行經驗分享會」,希望創建一國際執行經驗的交流平台,促進社會創新發展。

時間銀行究竟是什麼?其主張勞動不分貴賤,每個人的工作時間都是平等的,人們可以將時間「存」起來。除了「存取」時數,也能「提領」服務;個人提供服務後可以將時數紀錄下來,等到之後有需要時,再依自身需求請他人提供相同時數的服務。時間銀行促使社區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使用時間貨幣,進行不同形式的交易。

中山公事所去年開始與路中廟社區創建高雄第一家「社區時間銀行」,並開辦首間實體「時間商店」。管理學院副院長、公事所所長郭瑞坤指出,時間銀行的運作,應注重各地方的差異性因地制宜,也建議與現行社區志工制度分開,鼓勵會員持續「消費」動作,才能讓時分券流通活絡,讓時間銀行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效用。他強調,時間銀行在台灣多以「長輩志願服務」為主體,應該多發展不同面向的推動主題。另一方面,目前時間銀行在多項的試辦實驗計畫下,造成計畫結束資源抽離,則無法永續推動的窘境。其實時間銀行的運作精神備受關注,其同時是另種推動社區營造的方法,可以建立社區綿密的社會及經濟網絡,期待未來也能多多加以落實到社區發展工作之中。

前路中廟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王月娥則提到,今年在社區已開始推動數場「時間市集」,促進並推廣社區居民認識時間銀行,特別鼓勵親子參與社區公共事務。
台灣時間銀行協會理事長葛文祥研究世界與台灣時間銀行的發展多年,特別提醒時間銀行的成功在於存取活絡平衡,應以人的「需要」為主,便可以有不同時間銀行的運作模式產生。

亞洲區極早開始推動時間銀行的籌畫者、香港聖雅各教會社區經濟互助計畫代表彭靖珊表示,香港時間銀行自聖雅各服群會在2001年得到樂施會的資助,在灣仔地區首先開始推動以社區為本,由下而上的參與及動員的社區經濟互助計畫(Community-Oriented Mutual Economy,簡稱COME),透過設立「時分券」的社區貨幣制度,協助街坊改善生活水平。她提到「推動社區時間銀行也是種社會運動」,可以繫起該區互助與互信關係,重建社區的組織網絡。推動過程中也透過成立管理委員會、開辦時分天地公所(可用時分券交易的商店)、辦理來墟市集,讓一般民眾對於時間銀行能有更多的認識。

長期在第一線推動老人福利工作的前台中市政府副市長林依瑩說,時間銀行目前在台灣大多結合鼓勵長期照護的志工服務為多數,但面臨到存取時數的人居多,提用時數的人極少的推動困境,應思考如何多加推廣形成服務體系。輔英科技大學專案經理蔣博丞認為,時間銀行的推動可以有非常多不同的推動主體,他以輔英為例,其結合校內資源,成立安老時間銀行,提供入會的會員可以到學校進行人力培訓或健康運動課程,讓大學與社區的連結更為密切。

本次分享會為中山大學公事所配合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實踐(USR)計畫」主辦,由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簡稱SEC中心)、社團法人高雄市公共事務管理學會協辦。為能落實提倡本校教學與實踐並重之目標,本校期以開創新興社會教育模式,帶領學生走入在地社區,與路中廟社區時間銀行嘗試讓原本屬於無償奉獻的志願服務,能有更多元的運作機制,並創新社區經濟流通。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