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07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于立平:傾聽海洋悲喜 為環境發聲

當選:文化藝術類
系級: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碩士班86級
現職:公共電視製作人
優良事蹟簡述:
學以致用,長期紀錄海洋生態、動物、環境變遷、污染等議題。擔任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製作人兼主持人,關注並追蹤台灣的環境議題。《我們的島》自1998年11月開播至今,為台灣電視媒體歷史最久的環境紀錄新聞節目,不僅為台灣環境保育貢獻良多,更是環境教育最佳典範。
 
于立平是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當時簡稱海環系)碩士班86級校友,她大學所學並非環境或工程相關領域,因此初到海環系讀碩士時,必須補修許多課程。「海環系就像一個大家庭」,于立平憶及師生相處點滴,教授們相當照顧、包容學生,給予極大的發揮空間,「這是我人生中非常快樂的時光,也是重要的啟蒙與轉捩點。」由於海環系緊臨海邊,每天看著海洋上下課,于立平自此開始了解並發掘台灣海洋的美麗與悲傷。母校中山大學是她認識海洋的起點,而西子灣特有的「海味」則是她至今仍懷念的氣息。
 
回憶研究生的養成之路,于立平不能不提到當時的指導教授邱文彥。除了鑽研理論知識,他鼓勵學生踏入田野現場觀察,參與社會活動,為于立平開啟了學術以外的世界。于立平舉例,當時發現台南馬沙溝沙丘遭破壞,「老師就帶領我們一起連署,為環境發聲,把這樣的訊息給更多人知道,希望促成改變。」之後因工作關係,她仍常和系上教授與學長學弟妹聯繫,有些人便成為她的受訪對象,或是報導訊息來源,「一屆串連一屆,成為最好的海洋環境聯絡網」,于立平說。
 
喜愛大自然的于立平畢業後,因緣際會進入公共電視擔任環保記者。跑了幾年新聞後,她投入製作環保專題節目《我們的島》,至今已18年,忠實呈現台灣的環境現況,嘗試為受傷的大地找尋希望,希望透影像紀錄,傳遞島上最美的、最醜的、最令人感動的、最令人傷心的環境影像,喚起更多人對於臺灣環境問題的關注與重視。《我們的島》1998年11月1日開播,是公視歷史最久的新聞性節目,迄今已播出超過900集,獲得國內外無數獎項,2015年更奪得卓越新聞獎之社會公器獎。于立平近年作品包括2018年的「為海龜找生路」,獲選為日本Green Image國際環境映像祭Green Image Award,也拿下宜蘭國際綠色影展評審團大獎。此外,「越南‧魚之死」、「能源時代」及「煙燻的健康」系列報導都曾入圍及獲得卓越新聞獎肯定。 于立平提到,紀實歷程辛苦卻也精彩,例如原本計畫好的行程,可能因為天候因素,全都得「砍掉重來」,尤其拍攝海洋的不確定更高。她笑說,「跟大自然相處久了,就會知道一切隨緣,看老天爺要給你什麼。」新聞採訪工作每天皆須面對不同挑戰,從中獲得多方能量,卻也面對諸多挫折,「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投入環境生態報導多年,于立平經常進入公害或災難現場,拍攝長期與污染為鄰的居民,感受他們生活在陰影下的無奈。居民對改變的渴求與企盼,往往令她感到特別難過,「我們去拍,拍完了又走了,但是他們卻得留在原地繼續生活,這是他們的家,要生活一輩子的地方,所以總希望我們的報導能夠影響什麼,或是改變什麼。」
 
殘酷的現實是,即便是拚了命報導,投入的心力卻彷彿石頭丟入太平洋般,連小小的漣漪都看不到。于立平強調,不是每件事都能盡如人意,她從沮喪中體會到,「這是一場漫長的戰役」,她仍然堅信強大的傳播力量,希望透過影片激發環境教育的可能性。于立平比喻自己是在撒種,種子撒下去,不確定能否發芽,但只要有一兩顆種子冒出頭,永不停止撒種,最後定有機會成就一座森林。
 
于立平語重心長地表示,近幾年來,台灣人的環保意識已有成長與進步,但是政府的政策依舊不以環境優先;數十年的老問題,例如廢棄物濫倒,農地汙染等,不斷重複上演,環境守護者堅持數十年,苦苦戰鬥,從懷抱希望到終究失望。不過,她也欣慰地表示,許多新世代的年輕人,選擇用自己的方式減少環境負擔,「環境的好與壞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從我們呼吸的空氣、喝的水、吃的食物,都是來自大地的給予,真的應該好好惜福!」
 
獲選為傑出校友,于立平勉勵學弟妹,畢業後的人生有許多路口,若遇上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或工作,一定能感受到那股發自內心的熱情,期盼每個人都能擇己所愛,勇敢追夢;當迷惘時,記得莫忘初衷。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