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教之眼讀西遊 李豐楙院士從信仰看文學









【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與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系列活動,邀請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名譽講座教授暨中央研究院李豐楙院士蒞校,進行學術講座及「國際漢學家訪談」,分享其學術研究與相關歷程。
學術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羅景文主任擔任主持、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賴錫三院長共同與談,李豐楙院士主講「過關與證果─西遊五聖的出身修行傳」。李豐楙院士指出,中國四大奇書基本上都是由本土文化孕育而成,因此在閱讀《西遊記》時,他試圖跳脫西方理論,進而發掘「本土理論」的養分依據。他觀察到《西遊記》大量使用賭博話語,如「賭賽、鬥富、鬥力、賭鬥」等,此概取法於民間葫蘆問與陞官圖等賭博文化的遊戲規則,除重視通關的趣味性,更重視「過關機制/過關儀式」,也由此帶出宗教學的試煉主題。
李院士隨即介紹《西遊記》作者不僅描寫佛教的觀音仙佛,還以道教的六丁六甲、四值功曹等作為過關儀式的「監護者」;也時常挪用顯密真言,佛道咒語都顯見其中;在對治魔精的時候,更有道、佛兩家諸多法寶。李豐楙院士以「對照法」遍覽佛教文本與道家典籍,甚至連佛道壇場、法會掛軸亦不放過,運用多種材料印證《西遊記》如何受明代「三教合一」文化背景的影響,道教元素更是出人意表的豐富。
李豐楙院士也談論了西遊五聖之間的「鬥」修行,除了以往學界研究從五行生剋隱喻人物角色外,他試以「謫凡」神話描繪《西遊記》作為出身修行傳的敘述框架。一方面可溯源至早期筆記體、傳奇體的罪謫神話架構,另一方面則串聯作者實受全真修行影響,往往暗用「酒色財氣」的持戒修行,從而發揮「鬥勝」原乃「鬥聖」,是一外顯行動到內在證道的歷程。
講座最後,李院士提醒,每個學門有各自的經典,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西遊記》就是文化百寶箱的其中之一。他認為真正的中文人應能獨具慧眼,讀出不一樣的《西遊記》。賴錫三院長肯定李院士作為極好的道教研究者,既讓與會者讀懂奇書,融合佛道特色與民間文化,也將傳統儒釋道的生命觀、倫理觀、宗教觀和東方政治社會結構都勾連出來。他認為李豐楙院士的研究,將來會形成一套「通關理論」,蔚然屬於國內外漢學研究、《西遊記》研究的跨文化資產。
此次李豐楙院士也受「國際漢學家訪談」邀請分享學術經驗,由關注古典小說、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的中文系羅景文主任擔任訪問人。從雲林口湖鄉子弟到中研院院士,李豐楙院士暢談自身學術養成的歷程,由於各種機緣從文學批評轉入道教文學,並選擇以「漢人民間信仰」為專攻領域,甚至拜師入門、成為道士,以儀式專家與神職人員的身份視野為研究添翼,這也使得他成為臺灣絕無僅有的集「三士」─博士、道士、院士於一身的頂尖漢學家。訪談內容圍繞著王爺信仰研究及相關田野調查經驗、「哲學的道教」與「宗教的道教」間的張力,抑或如何以「道教之眼」為方法進行文學詮釋等重要話題。李豐楙院士也強調南臺灣是從事漢學、宗教或民俗研究的關鍵地域,期勉國立中山大學「國際漢學平台」持續發揮重要影響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
學術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羅景文主任擔任主持、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賴錫三院長共同與談,李豐楙院士主講「過關與證果─西遊五聖的出身修行傳」。李豐楙院士指出,中國四大奇書基本上都是由本土文化孕育而成,因此在閱讀《西遊記》時,他試圖跳脫西方理論,進而發掘「本土理論」的養分依據。他觀察到《西遊記》大量使用賭博話語,如「賭賽、鬥富、鬥力、賭鬥」等,此概取法於民間葫蘆問與陞官圖等賭博文化的遊戲規則,除重視通關的趣味性,更重視「過關機制/過關儀式」,也由此帶出宗教學的試煉主題。
李院士隨即介紹《西遊記》作者不僅描寫佛教的觀音仙佛,還以道教的六丁六甲、四值功曹等作為過關儀式的「監護者」;也時常挪用顯密真言,佛道咒語都顯見其中;在對治魔精的時候,更有道、佛兩家諸多法寶。李豐楙院士以「對照法」遍覽佛教文本與道家典籍,甚至連佛道壇場、法會掛軸亦不放過,運用多種材料印證《西遊記》如何受明代「三教合一」文化背景的影響,道教元素更是出人意表的豐富。
李豐楙院士也談論了西遊五聖之間的「鬥」修行,除了以往學界研究從五行生剋隱喻人物角色外,他試以「謫凡」神話描繪《西遊記》作為出身修行傳的敘述框架。一方面可溯源至早期筆記體、傳奇體的罪謫神話架構,另一方面則串聯作者實受全真修行影響,往往暗用「酒色財氣」的持戒修行,從而發揮「鬥勝」原乃「鬥聖」,是一外顯行動到內在證道的歷程。
講座最後,李院士提醒,每個學門有各自的經典,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西遊記》就是文化百寶箱的其中之一。他認為真正的中文人應能獨具慧眼,讀出不一樣的《西遊記》。賴錫三院長肯定李院士作為極好的道教研究者,既讓與會者讀懂奇書,融合佛道特色與民間文化,也將傳統儒釋道的生命觀、倫理觀、宗教觀和東方政治社會結構都勾連出來。他認為李豐楙院士的研究,將來會形成一套「通關理論」,蔚然屬於國內外漢學研究、《西遊記》研究的跨文化資產。
此次李豐楙院士也受「國際漢學家訪談」邀請分享學術經驗,由關注古典小說、民間文學與民俗學的中文系羅景文主任擔任訪問人。從雲林口湖鄉子弟到中研院院士,李豐楙院士暢談自身學術養成的歷程,由於各種機緣從文學批評轉入道教文學,並選擇以「漢人民間信仰」為專攻領域,甚至拜師入門、成為道士,以儀式專家與神職人員的身份視野為研究添翼,這也使得他成為臺灣絕無僅有的集「三士」─博士、道士、院士於一身的頂尖漢學家。訪談內容圍繞著王爺信仰研究及相關田野調查經驗、「哲學的道教」與「宗教的道教」間的張力,抑或如何以「道教之眼」為方法進行文學詮釋等重要話題。李豐楙院士也強調南臺灣是從事漢學、宗教或民俗研究的關鍵地域,期勉國立中山大學「國際漢學平台」持續發揮重要影響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