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多模態計畫培育多元素養 全英教學實踐經驗談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共同辦理「跨領域教師成長工作坊暨教學實踐」講座活動,邀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特聘教授葉惠菁,以「透過多模態計畫培育學生多元素養」為題進行演講。葉惠菁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英語教育博士,現任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教學卓越中心主任,積極研究電腦輔助語言學習、師資培育和語言教育等議題。她長期從事電腦輔助語言學習、師資培育和語言教育等研究,發表論文超過60篇,其中80%獲SSCI收錄,並多次獲得教育部和國科會計畫補助。

葉惠菁表示在撰寫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中,教師應該清楚呈現所面臨的問題以及提出的解決方案。她建議教師可以從他人的研究作品中尋找亮點、獲得啟發,並從自身教學和研究的經驗中思考適合自己專業的主題。此外,她提到研究計畫很容易在5分鐘內就被拒絕,因此提案架構必須簡明扼要,內容必須連貫且緊扣主題。

葉惠菁強調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撰寫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項,並提供建議和教學方法。她指出,在撰寫教學研究計畫時,教師應時刻謹記自己的核心問題,並建立易於理解且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確保目標明確且具有實用性。她也列舉一些容易被評審認為不可接受的做法,呼籲與會教師引以為戒。葉惠菁展示許多教學方法理論供教師參考,她表示選定一種教學法並在提案及研究報告開頭說明,有助提升報告的易讀性,同時教師也能從該教學法中獲得參考指引。

在教學實踐層面,葉惠菁指出過去的英語教學過於著重語言本身,導致學生可能因語言障礙導致碎片化的產出,或學習技能不夠完整。她強調,現今教育的重心已經轉變,已從傳統單一素養轉變成對多元素養的追求。透過多元素養教學,學生能學習從多角度處理問題,不僅能找到適合自己解決問題的方式,還能協助他們獲得新的技能或洞見。葉惠菁舉例,讓學生在課堂上使用不同的數位教具,如繪畫技能、拍攝影片,甚至使用 VR進行報告。透過這些多元的教學模態,學生更願意投入課程,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修改精進自己的作品,並鑽研相關知識,效果比單純學習語言或技能來的更顯著。

葉惠菁強調教師在教學、研究和寫作方面需要花費大量心力,以達到完美的目標,鼓勵與會教師保持堅毅的精神,不斷打磨自己的技能。她指出,在撰寫提案或設計教程時,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並且持續改進自己的教學和研究能力。她分享參考他人作品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中獲得靈感和創意。葉惠菁用「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勉勵與會教師多加努力成為優秀的教育者和研究人員。她相信,只要持之以恆地付出努力,就能收穫美滿的結果。希望藉由本場講座,讓與會教師受到更多啟發和鼓舞,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自身的工作中。

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教發中心和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為擴大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效益,已啟動區域基地計畫,透過區域基地學校舉辦之各類活動,共構教學實驗支持網絡,推動教師支持系統,落實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實踐研究之任務,歡迎更多熱血教師加入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更多活動資訊可參考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網頁。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