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全球暖化迫劍蝦北遷 中山大學研究首證實

發佈日期: 2023-01-19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MqzYewYjHs

農曆春節至清明期間是野生劍蝦的產季,劍蝦肉質甜美,令老饕趨之若鶩,近年產量卻下滑。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孟仙團隊研究台灣西南沿岸俗稱「劍蝦」的長角仿對蝦,意外發現20年前曾現蹤於高雄茄萣的劍蝦,受氣候變遷影響,棲地北遷約55.5公里至彰化王功,首度證實溫升迫使蝦類遷徙,登上國際期刊《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這是國際上首度以科學研究證實近20年熱帶蝦向極區移動的現象,紀錄全球溫升對台灣西南沿海海域底棲蝦的影響,凸顯即使海水溫升1度也會引起物種遷徙效應,是海洋生態研究上重要課題。

劍蝦屬於野生海蝦,無法人工養殖,肉質Q彈,有特別的甜味,經濟價值高,除了長角仿對蝦外,還包括角突仿對蝦及中華仿對蝦。每年11月至隔年5月,劍蝦洄游至台灣海峽,近年產量銳減,想一嘗美食得碰運氣。陳孟仙回憶,「以前茄萣很多野生劍蝦!」20年前劍蝦是茄萣到左營的漁民重要漁獲之一,近年卻逐漸消失在眾人記憶中。根據研究團隊2019年調查發現,長角仿對蝦在茄定沿海僅零星出現,原因是受氣候變遷影響,北移北緯0.5度,約55.5公里,從茄萣海域北遷到台西王功外海。

「這項發現是一個很確實的科學證據。」陳孟仙指出, 2019 年 5 月和 11 月,團隊成員搭乘海研三號南從屏東枋寮、北至中部王功梧棲沿海水域的7個地點進行底拖採樣,並記錄海洋環境資料,取得春秋兩季南北測站數據,蒐集溫度、鹽度、底泥粒徑及有機質等海洋相關參數,一窺底棲蝦群的時空變化,也證實了氣候變遷和大尺度季節性水團的變化,影響亞熱帶沿海域底棲蝦類季節性的地理分布,促使熱帶蝦北移。

陳孟仙指出,在2019年記錄的27種蝦種中,發現台灣西部近岸海域可區分為南北兩大蝦群,分別具有明顯的優勢蝦種。七股以北(北緯23°09度)是冬季寒冷的中國海岸流南行界限,主要由亞熱帶蝦類組成,以長角仿對蝦和中華仿對蝦為主。茄萣以南(北緯22°52度)受溫暖的黑潮支流和南海表層流的影響,該海域除1月外,海水均溫多高於攝氏25度,主要以赤蝦屬的熱帶蝦類、俗稱厚殼蝦的婆羅門赤對蝦組成,婆羅門赤對蝦無法在低於25度的水溫中生存。對照過去文獻,2002年至2003年間,茄萣以南仍有劍蝦的蹤跡,但2019年已銷聲匿跡,僅剩婆羅門赤對蝦,而劍蝦則要到七股以北才能捕撈得到,尤以王功為多,顯示劍蝦整體棲地北移了0.5緯度的證據。

「劍蝦是否會消失於台灣沿海?」陳孟仙表示,未來值得注意台灣周邊海域蝦類漁業產量變化,研究團隊也摩拳擦掌準備深入研究該議題。他們推測劍蝦的消失,除了北遷外,也有可能往較低溫的深海移動。此外,陳孟仙也呼籲減少對劍蝦的濫捕,因劍蝦出生後約2至3年就會產卵,為了劍蝦資源的永續利用,漁業管理措施上建議擴大蝦拖網的網目,讓小蝦得以逃脫長成成蝦產卵,並因應氣候變遷制定限漁期,達到兼顧漁民生計和資源保育雙贏的目標。

期刊連結: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2771421002092#!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