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關鍵時刻講談共生 中山大學跨文化國際研討會登場

發佈日期: 2022-07-13
【文院提供】由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文學院高教深耕計畫、中國文學系主辦;並由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東京大學東亞藝文書院協辦的「共生哲學與漢學之島」跨文化國際研討會,於2022年7月8、9日,以實體和線上並行形式,隆重召開。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蒞臨會場並惠贈其親題墨寶「共生一體」,拉開精彩序幕,致詞肯定會議主旨「共生」(Co-existence、Co-living、Co-becoming)在當前時局的重要性,同時期盼台灣成為「漢學之島」──讓臺灣走向世界、將世界納入台灣。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大力支持中山大學國際漢學平台,指出本會議搭建起對話與轉化的「共生互化」之平台,用心至真至善。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認為,人與物類同屬一家、命運連枝,藉由與會學者通古今、中西之變的論講,可以激盪出柔軟化剛強的文化實力,回應時局迫切性課題。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莫加南表示,台灣可以擔綱重要橋樑,連接起諸多議題與國家,面對複雜的世界處境,尤具意義。

來自跨國、跨領域的21位發表者與評論人,透過最新研究成果,展示「共生哲學」各層面。賴錫三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曹峰從《老子》汲取養分,發微道家既幽默、柔軟又包容多元的思想;莫加南則透過《孟子》王道、《周易》「圓而神」之智慧,省思人文精神對當代「共生」的啟示。其他發表者如芝加哥大學神學院教授任博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康特,先後探討佛教天台宗一念三千,以及語用學、詮釋學之關鍵;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林明照回到漢代,以《淮南子.齊俗》探討中央與地方、一統與共生的辯證關係;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陳贇從儒家「天經、地義與人情」談論具體普遍性的結構問題。

從當下現況審視共生思想實踐的還有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楊儒賓,他提出「做為方法的中華民國」,以「中華民國」路線思索台灣的風土性與地緣政治學;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鄧育仁認為台灣雖處邊緣,卻也是盱衡國際局勢與政治體制的絕佳位置;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佐藤將之對二十世紀日本共生論如何發揮影響力,進而逐漸與「自由」、「民主」等概念齊平之歷程,娓娓道來;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石井剛也提出天下體系思想和「三級結構」的論述,思辨「是非之辨」何以成為維護和諧共生的政治基礎?

科技部客座研究員陳榮灼、政治大學哲學系榮譽教授林鎮國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員鍾振宇,都論及牟宗三與海德格思想的深刻關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何乏筆則連結老子與柏拉圖;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副教授何重誼、盧布爾雅那大學亞洲學系教授羅亞娜、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賴怡芃也著眼中西哲學、觀看視角和文本間的差異,開啟豐富的討論空間。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劉紀蕙長期關切「一分為二」、「一/多」問題;以及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彭小妍提出漢學研究的跨文化轉向,從中體察二元劃分所帶來的矛盾、張力,而以辯證運動和弔詭實踐,關照文化脈絡及社會體系的共生。

文學院院長賴錫三指出,本會議的重要性,除了深掘「共生」的潛力與可能性,也希望透過多元討論,將「共生」的複雜性盡可能地顯現出來,慎重看待這項重要議題。當島嶼上、國際間充滿兩極互斥的聲音時,尤殷盼以雙向對話轉化單向批判,並讓交流平台到處生長,使得「共生」與「自由」、「民主」一起成為人類共同的資源。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