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負能量退散! 音樂導出生命力

發佈日期: 2020-11-30
【校園記者謝凱淇採訪報導】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舉辦「宗教與心靈系列工作坊」,邀請到曾獲三座金曲獎肯定的佛教音樂製作人黃敏男以及擔任中山大學音樂系兼任講師的音樂治療師鄭夙雯,為學生講解音樂如何導出生命力。現場也透過數個小活動,帶領與會師生實際體驗「聲音」對於人體和情緒的放鬆效果,學生在講座結束後直呼「感覺負能量都消失了!」

大眾對宗教咒語多有「老人才會接觸」的刻板印象,黃敏男在一次車禍後接觸佛法,發現咒語以其獨特發聲頻率,具有讓人心神安定的功效,於是結合過去在滾石唱片工作的經驗,創辦原動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流行曲風結合佛教咒語,拿下多次金曲獎最佳宗教音樂專輯獎。黃敏男提到,根據他長年製作佛教歌曲的經驗,「嗡」、「啊」、「吽」是佛教歌曲的常見字,也是能讓情緒平靜、注意力集中、靈感源源不絕的妙方。若是用對的方式發聲,例如唸「嗡」時要感受到頭頂震動,而唸「啊」的時候,是用心臟而非喉嚨,最後嘗試用丹田發出渾厚的「吽」,便能讓煩躁的心靜下來。現場學生實做紛紛感受到情緒漸漸平穩,原先紛雜的腦袋瞬間清空。

近來各大學頻傳憾事,黃敏男建議一旦有負面想法,不妨聽聽音樂,轉移當下注意力。他分享之前曾收到一位聽眾的來信,信中表示自己原已對人生失去希望,偶然聽到黃敏男與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伊藤加代合作的《綠度母心咒》,大受感動,因而轉念。「生活好過不好過都沒關係,但每一個生命都是十分珍貴的」,黃敏男說。

以生命科學角度而言,鄭夙雯說明,音樂可分為「節奏」和「旋律」兩部分,前者是內在的秩序,代表身體對節奏的反應不須經過大腦思考,而後者則為情感的共鳴。以失語症患者為例,選擇個案熟悉的旋律,並在節奏上穿插簡單詞彙,由於大腦掌管不同能力的區域互有連結,因此利用未受損的發聲區訓練受損害的語言區,可改善病人的言語表達能力,即為所謂的音樂治療。鄭夙雯表示,針對非臨床病患的一般學生,音樂仍具有調節身心的功用,當生活面臨壓力,或是心情無法鎮定時,可以播放輕柔歌曲,然後閉上眼睛,慢慢讓全身肌肉放鬆,進行「音樂冥想」,能有效排解負面情緒、提升專注力。

工作坊尾聲,學生提問「冥想時一直靜不下來,該怎麼辦?」,黃敏男回應,能夠意識到自己內心無法平靜,就已踏出重要的一步,他鼓勵學生嘗試做其他有興趣的事,專注其中。鄭夙雯也指出,臨床上最害怕沒有病識感的病人,覺察情緒後,才能進一步找出方法解決問題。會後,學生分享參與工作坊的心得,異口同聲表示「在音樂帶領下,身心靈都非常平靜,感覺很不錯!」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