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閱讀書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第二屆「讀好書心得競賽」-校長獎特優

閱讀書名:讀好書心得比賽-《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作者: 羅育秀(亞太所法律組)

人人都能朗朗上口幾句「一九四九年,國民黨的撤退,族群的衝突……」。但是,其中又有多少人能真切地體會箇中滋味?而我,則是從一位自稱「芋頭」媽媽(即,舉家自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大撤退後移民至台灣的人),和另一位所謂「番薯」爸爸(即為祖先自清朝已移民至台灣的閩南人),所生出之後代-「芋頭番薯」。因此,我不禁對龍應台女士這本《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有了探究之心。
作者將書分為八部七十三個章節,走遍台灣、中國、香港、美國等各地,口述訪談了數十位當時的榮民,抑或是眷村第二代。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猶如坐上了一艘名為「無奈號」的歷史之船,迎著清涼卻又帶著刺骨地海風,遨遊在浩瀚地生命汪洋上,不斷回顧……。且,有了更重要的聯結,那便是我在天國的外公。他,亦在一九四九年的移民潮時,離開了家鄉。因此,在書中看到了不少章節與外公契合之處,並且更瞭解了外公。
最後,我因著對《大江大海一九四九》的無限感觸,便依著外公所留下的手札時序,及結合本書一篇篇地內容,在細細地閱讀過後,記下了屬於我和外公的〈航海日記〉。


1949年,春,天氣陰。
-「上了船,就是一生」,談分離。

今天,我們不看政治、不看政黨、不看民族仇恨、不看所謂的掠奪……,我們只從文學的角度看,本書所分享的故事,僅僅簡單的從「無奈」二字,作為一個出發的碼頭。在書中,作者以自己的故事為出發點,描述了母親美君是如何在一個大時代下,頭也來不及回的上了船,到了台灣。當再次回去的時候,故鄉已經不見。曾經是千山的古城淳安,如今卻被大水淹成了千島……。
這樣的一個時代,這樣的一曲故事,也發生在我的外公身上。從己身感受而言,「上了船,就是一生」。十六歲的外公,懵懵懂懂的就與軍隊一起來了台灣。那時軍人們居住的眷村,在外公的眼中,就只是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待到反攻大陸的那天,我們便風風光光的回去了。但一眨眼,六十年過去了,一生也就這樣過去了。台灣,成為了老兵們,一輩子的家。我曾問外公會不會後悔,他充滿肯定地說:「不會」。然而,再問他會不會想念「那裡」,他的答案也是肯定的:「會」。這,是多麼複雜的一腹情緒?從最初的強迫性,回不去,直到住了,習慣了,也愛上了;但,曾經的,熟悉的,一切的,仍在那裏,也就……充滿想念了。
由此,我體會到人生中總會有許多因著「無奈」之下而分離的課題,再回頭已是百年身。也許,人們會因著經濟壓力,無可奈何的長年離鄉背井工作。也許,有人們在婚禮上,父母將女兒的手交給美國、英國的女婿,也代表著將其一生託付於他人,越洋不見。也許,人們會由於婚喪喜慶,有著更多的無可奈何的分離。因此,如何學會「分離」,更是人生中要面臨的一大課題。
或許有一天,我們都會離開那個從小到大陪伴著我們的山山水水,但只要自己的心境,懂得轉一轉、換一換,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看到屬於自己家鄉的那一片海。更何況,我們比起書中那無可奈何的大時代,是幸福的多了。


1969年,夏,天氣烈。
-「省籍情結,使民族的融合窒礙難行」,談尊重。

從書中,龍應台女士描述了自己從小在高雄鹽埕國小讀小學的那種孤離感。她說,班上有六十人,有五十九個「台灣人」,只有自己一個是「外省人」。以及她所遇到的「眼光」。其實,從外公的記事中,不難看出,在眷村生活的老兵們,並不是掠奪的主角、不是黨政發號施令的頭頭、不是戒嚴實施的執行者。他們,正如同尋常百姓家一般,只是孩子大了,只是要上學了,罷了。但是,我們卻將所有口音一樣的人們,用相同地眼光看待他們。
雖然,在《大江大海騙了你》一書中,提到的是這些「外來份子」的佔地為王,認為他們不該侵奪李敖先生口中的「臺灣人」的居住地。但是,有誰敢精確的回答出誰才是真真正正的在地人呢?至少,我不能,我自稱「番薯」的爸爸也不能。在歷史的演變中,台灣是一個多元民族的融合地,每一次的移民潮,都帶來了一些新的族群,只有先後、沒有對錯。只要,我們都生長在這塊土地上,便不該分為你與我。
藉由書中這段故事,我得到了不少的省思。或許,在當時的臺灣孩子們,這種未分清楚界限的「排擠」效應,已不是如今臺灣內部高度「相互融合」的社會所常見的。但是,我所反思到的是在於,現今處於「全球化」進程的我們,人權應是國際救援上最為重要的。但我們卻因著幾個亂射殺廣大興漁船的菲律賓人,以及菲人在上位者的不禮貌、不尊重,而導致今時我們對於菲律賓風災的冷淡救援,抑或是與日本核災的金援懸殊。
從書中看到的,以及時事所發生的種種,都是缺乏先認清正確的事實,作好正確的一個劃分,而非一味的「遷怒」。這些,都是該學習的一種「尊重」課題。


1989年,秋,天氣霧。
-「一雙碗筷,讓母親盼了兒子一輩子」,談親情。

書中,提到不少人的離家故事,以及與家人間的不捨情境,發人深省。其中,詩人瘂弦的這麼一段口述:「那一天,我永遠不會忘記。孩子什麼都不懂,就覺得好玩、高興,覺得不用做功課了。出南陽城時,我媽媽烙了一些油餅,跟著我們到城牆邊上,我們馬上就要開拔了嘛,……我不知道離別的意義是什麼,不知道訣別的意義是什麼,不回頭、搖搖晃晃一個小蹦豆就跟著學校的隊伍出城走了,我爹也在,我也沒跟他打招呼。」
我的外公,當時是和弟弟兩人一起和軍隊離開大陸。他們的娘,在他們離家後的每個過年、每次過節,總是會在家中放上他們的碗筷,希望他們有一天能回來團圓,吃頓年夜飯。一個母親,簡單地願望,卻成了一輩子無法完成的遺憾。她,沒有等到這天,就抵不住天父的召喚,離開了。即使明知道,孩子們在這大江大海的另一頭,卻無法捎封信、通個電,孩子們的一顰一笑,甚至一句簡單的「你好嗎?」,都變得多麼地奢侈?多年以後,兩岸終於開放探親,而這岸的外公終於回到了那岸,但卻是用一個「旅客」的身分。並且,只剩下一個母親的墓碑,可以懷念。
藉此,我深刻體悟到「愛,要及時說出口」。在大江大海一書中和現實生活中,都看到了大時代下那種無法抵抗的無奈,以致於無法說出口、或是來不及說出口的愛。家人,是一輩子的。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卻常常因著生活的交際、課業的忙碌、未來的追求等等,這些可以調整、可以抵抗的微不足道事由,而遺忘了家人。因此,從今爾後,毋論再忙,都不能忘了給家人一通電話,娓娓道出一句:「你好嗎?」,這是最平凡而確切的小幸福了。


2009年,冬,天氣晴。
-「故鄉一把泥土,道盡了千言萬語」,談惜福。

由本書所有的故事,從宏觀的角度看第一部到第八部,作者洋洋灑灑地寫了許多人、事、時、地、物。無論是管管、黃春明、張玉法、余英時、林百里等等,都圍繞著那「一九四九」,不難看出那是交織著多麼滿的無奈及遺憾的一個年頭?但如今,六十個年頭過去了,多少的愛恨情仇,亦隨著這一代人的逝去,逐漸地雲淡風輕了。但本書給我的啟發,不僅是歷史洪河下的「無奈」,更是無時無刻都在體驗的人生「無奈」。一句「把握當下,珍惜幸福」,是多麼的常見。但是,又是多麼的常被遺忘呢?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遺忘』」-謹獻給我最愛的外公。外公自2009年為自己的人生畫下句點後,整整六十個年頭裡,有無奈、有遺憾、有淡忘、有接受、有愛上、有惜福,雖然每每提起那段歷史時總會熱淚盈眶,但隨後便不忘的提攜晚輩,珍惜你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此,從本書中,看到人的一生中,只有短短的兩萬五千天,但又有多少生活在顛沛流離的大時代兒女,無奈地浪費了多少的時光?
因此,在今年,2013年,我的母親在對岸有些素未謀面的親戚們,遵照著外公的遺願,帶來了故鄉的「一把泥土」給外公,填補上了外公最後的一角遺憾,更似乎也在敘述著一切的悲劇時代已經終結,緊接而來的新時代,這個充滿疏離感的E世代,人與人的互動問題亦備受考驗。我們的人生,活的是喜是悲,端看我們如何去體現「惜福」這課題。


以上,坐著這艘名為「無奈號」的船,從大江到大海,從書中到書外,以我的外公一生的時序做一個貫串。雖是從那1949年,無奈的碼頭啟航,但最終卻駛向了那2013年,惜福的碼頭靠岸。是故,即使是一本悲情無奈的歷史書,一邊閱讀、一邊落淚。但細細地讀完後,拭乾眼中的淚水,領悟箇中滋味後,卻仍是帶給我一套樂觀希望的價值觀。
發佈日期: 2014-01-15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