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山特聘教授 中文系戴景賢教授

發佈日期: 2013-04-15
「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為中山大學為提升學術水準,特別設立以延攬國內外研究卓越之學者至校服務之制度。中國文學系戴景賢教授,即獲得此殊榮的學者之一。戴景賢教授於一九五一年出生於台北市,高中開始,在父親朋友的引薦下,從學於國學大師、名史學家錢穆先生;先後達二十一年。戴教授的研究專長,為學術史、思想史、美學、文學批評以及中西思想比較等領域。在學術研究上獲得多項肯定,更是海內外頗具盛名的學者之一。

戴教授表示,母親的教育方式,對自身的影響很大,包括世界觀、文學、哲學以及西方藝術等方面;透過母親良好的言教與身教,讓戴景賢教授從小就聆聽了許多偉大文學作品的梗概,累積了深厚的文學興味;更建立了一種價值觀,相信人的存在,有其高尚的意義,人的智慧發展,是為了要尋求人生的真理。而在高小五六年級,以及初中的階段,戴教授透過大量的閱讀,建立了他初步的文學與哲學基礎;也開始了他一生的學術之旅。

另外一位對戴景賢教授有極大影響的,為錢穆先生。戴教授回憶起自高中時代起,從學於錢穆先生的漫長對月,認為在錢穆先生身上,他所學到的,不僅僅是做學問的觀點、方法與態度;更多的是,從這位民國初年的學者身上,他接觸、理解了中國傳統讀書人特有的人格風範,以及他們內心的價值世界;並藉由這層認識,深化了自己透過文字理解古人文章思想脈絡的能力。

戴景賢教授的學術史、思想史研究,處處具有一種獨特的、具有歷史縱身的識見;且在學術史、思想史與社會史的交錯的關連間,建立了一種不同於一般學界取徑的「梳理」與「辨識」其脈絡的方法。而在種種議題的整合下,他所凸顯的,其實是「人性」在「文明歷史」中所變衍的樣態,以及所謂「價值」建構的方式。這種對於「人性」與「文明」的理解,對於危機時代的人來說,具有特別重要的啟示意義。

最後,戴教授說,臺灣民主化發展後,學術議題逐漸國際化,研究取徑也越來越具豐富性。短時間來看,雖然由於教育政策「寬鬆化」的結果,出現研究品質上的隱憂,然而長遠來看,臺灣仍將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戴景賢教授將其自身三十年來研究的成果,集結為《程學閣著作集》,共計十三種二十六冊;交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四冊,即:《明清學術思想史論集》上下編(2012)、《王船山學術思想總綱與其道器論之發展》上下編(2013)。明年將會出版《錢賓四先生與現代中國學術》、《中國現代學術思想史論集》兩種;其餘著作,則將以每年兩冊的進度,陸續問世。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