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西灣暢談共學 中山培育跨域人才

【教務處提供】今年,國立中山大學從教師節開啟了一個不一樣的高教環境……

近年全球聚焦高等教育在時勢挑戰下所扮演之角色,國立中山大學在高教深耕的趨勢下,以「議題導向」為出發,塑造「整體擾動」的創新教學系統,以期培育出具備跨域知能及解決複雜社會問題之全才。9月28日國立中山大學舉辦了一場不同以往的教師節活動,透過15場8分鐘的主題式「西灣談共學」短講,從地方深入產業,再由產業回歸教育,試圖翻轉師生對於「議題」本質的認定。

四個小時的短講,從文化、社會到科技、環境與海洋議題的完美融合,如同一場知識饗宴。甫開場,文學院游淙祺院長便由「共學」的本質談起,並以中山大學的地理位置,重新定義「西灣」位於邊陲空間的獨特價值與創新潛能。「共學」是指不同領域的師生與業界相互交流,而「西灣談共學」秉持所有知識都能被傳播、被所有人取用之精神,談論台灣不同面向應受關注之議題。公事所蔡錦昌教授談現今非營利組織及社會企業對於社會的重要性,社會系蔡妤珮教授談如何在高雄「學高雄」,社科院夏晧清教授則談論都市內在生活的同時,人們如何更聰明有效地解決問題,並達到智慧的城市與運輸。財管系王昭文主任延續科技議題,探討金融結合科技後產生的變化。在一連串高科技的氛圍中,音樂系李美文教授結合表達藝術,回應日趨重要的高齡照顧議題。

面對這些莘莘學子,教授們也紛紛端出好菜,講題由社會轉向科技,科技發展絕對是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助力,工學院程啟正副院長自第一次工業革命說起,談論智慧製造興起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物理系張鼎張教授探討近半世紀最熱門的半導體產業,光電系陳俐吟教授從目前新興的沉浸式體驗領域,檢視人們在虛實交錯的世界中,該把自己放在何處?畢竟高科技技術只是軀殼,內容才是靈魂。資工系蔣依吾主任延續人工智慧議題,探討如何讓機器模擬人類思考,並能夠透過學習、調適,做出決策。而人類在高科技發展下,必然對環境產生影響,化學系王家蓁教授探討超細懸浮微粒在大氣扮演的角色,以及對人類生活、環境的影響。醫科所李啟偉教授則談論環境與食物中的毒素與劑量,呈現科學家和臨床工作者交集對談的精彩成果。

國立中山大學以海洋為重,長期發展相關研究,海資系廖志中主任談一般大眾普遍陌生的海洋,以及海洋資源的應用,海科系陳孟仙主任談台灣的永續生態,並以生動的案例談區域性的生態差異。最後,由海下所王兆璋教授以瓦特與史蒂文生為師,談如何藉由創意思考與新工具,實踐新教育。

整場對談由國立中山大學鄭英耀校長,以及著有《青年的四個大夢》等影響台灣教育界深遠的吳靜吉講座教授主持,言及現在教育過早分化,使得各領域明顯窄化,並希望透過這次知識饗宴的共學,打破此現象。吳教授於結論時也表示,這15場8分鐘的主題式「西灣談共學」講座,皆是能深入台灣的議題。然這場對談,其實僅是西灣共學的開始,中山大學今年將透過五場「西灣走出去」工作坊,與學生共同走出西灣,進入地方產業,思索對議題的關懷與倡議。

今年教師節,於國立中山大學意義非凡,師生們於做中學,亦於學中做。上一個十年,教育界談π型人才。下一個十年,應該談共學、斜槓教育,打破現有教育框架,重新審視「學」的意義,中山大學也期許之後每年928的教師節,都是談跨領域的共學日。
發佈日期: 2018-09-28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