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挑戰跨領域 昔大英劇導演楊羚勇敢追夢

 

 

【校園記者林琛育採訪報導】曾任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大英劇《The Wiz》學生導演的楊羚,憑著一股熱血與幹勁,自籌經費拍攝了三部微電影,從編劇、攝影、導戲到剪輯,全都一手包辦。其中一部作品《落地》,隱隱道出年輕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虛無感,迷離於理想與現實之間。以外文背景挑戰戲劇,楊羚表示,透過拍攝影片,逐漸確信自己對於電影創作的熱愛與歸屬。

 

楊羚原本夢想成為一名作家,上了大學後,接觸許多與電影相關的課程及活動,因而改變了志向。大三是楊羚人生的轉捩點,非電影相關科系出身的她,毅然決然至紐約電影學院留學,除了學習基礎的電影製作和實作課程,她更深刻體會到電影的彈性和創作空間的廣闊,「只要一個畫面,就足以替代千言萬語」。 儘管不是電影科班出身,楊羚卻從不後悔選擇外文系。她指出,就因為讀的不是電影,才能讓她在跨領域中勇往直前。在外文系學到的雖然不是複雜的程式語言,或繁複的市場運作機制,卻是一種對於人性的感知,這些一直都是灌溉她的無形養分。楊羚抱持著感激的心情回顧在外文系的所學,「文學就好像為我開了一扇窗,告訴我一些思想、一些事;若沒有文學,生活會變得匱乏和封閉。」

 

文學提供她多種創作靈感。在拍攝取景時,楊羚腦中經常浮現文學作品裡的愛情故事和場景,幫助她勾勒畫面。無論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犧牲殉情,抑或希臘神話邱比特與賽姬的相知相惜;透過結合文學作品裡重要元素重新詮釋,除了滿足自我的想像外,更是一種「再創作」的表現方式。至於在語言方面,她則提到對於資訊蒐集這一塊非常有感觸,尤其是中英文資訊量有著相當顯著的差距。西方國家的電影產業相對純熟,也因為具備優異的英文能力,楊羚不僅獲取更多資源,視野也隨之開闊。

 

楊羚希望透過藝術創作,讓觀者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宿,並且從中「療癒」。然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不單只有物質,甚至連思維、感情也變成速食文化的產物。簡單、方便、快速變成現代人嚮往的生活型態,但一般人往往忽略了該如何感受。所以她期許自己也能像加拿大導演札維耶·多藍一般,用一段故事引人去思考,建立一個信仰,畢生追隨。儘管初出茅廬,楊羚卻深信,「雖然我尚未在電影產業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但確定的是,我一輩子都會是一個創作者。」

 

(公共事務組編修)

發佈日期: 2018-07-04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