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神農信仰文化誌出版 中山攜手青雲宮書寫300年歷史

【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首件產學合作計畫,與高雄大社青雲宮合作,由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羅景文與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鄭芳祥共同編纂《高雄大社青雲宮神農信仰文化誌》,自2014至2018年這4年多的田野調查、記錄與撰寫,為青雲宮留下完整歷史沿革與文化記錄,本書6日正式出版。

計畫主持人羅景文說明,《高雄大社青雲宮神農信仰文化誌》為求信仰面貌與文化活動的完整性,歷時4年才完成。全書分為10章共計15萬字,超過400幅圖片,分別描述青雲宮的創建發展、信仰神祇、建築藝術、信仰活動、分靈廟宇、靈驗事蹟、人事組織、公益文化活動、兩岸交流等面向,詳實記錄大社青雲宮各階段多元發展的軌跡,同時,也藉由廟誌編纂,提供學界研究神農信仰文化的史料素材。

羅景文表示,由於廟會活動時常於深夜子時舉行,因此他有不少次熬夜田調的經驗,也曾揮汗如雨地在狹隘逼仄、又悶又熱的神龕裡拍攝神明尊容,跟著神明跑的經驗更是不在話下。羅景文說,從送審初稿到最後的定稿,經歷了11次各種大小規模不一的調整,但即便是小規模修正,如重新確認碑刻楹聯上的文字,也讓人吃了不少苦頭,不斷地校稿、改稿、再確認,成為編輯團隊的日常。有一次聽到孩子說「爸爸,火燒屁股了」,他才驚覺原來是自己在家經常脫口而出的緣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緊張與忙碌,羅景文也深感編撰之不易。

鄭芳祥提到,小時候並不特別了解信仰的意義,2014年受邀加入編纂團隊,在編寫過程中對於青雲宮的信仰風貌、建築藝術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他強調神農大帝就像一位「思維總工程師」,讓這本廟誌成為其信仰思維改造歷程的著作。他最後感謝中山大學、青雲宮所提供的合作機會,開啟了他對於民俗信仰研究的新視野。

高雄市大社區青雲宮董事長陳福財指出,青雲宮主祀神農大帝,西元1697年奉請神農大帝金身來臺已321年,他有感於文資保存的工作不易,廟方許多珍貴史料文物多隨時間亡佚,因此透過實踐大學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景棠介紹,邀請羅景文、鄭芳祥兩位老師共同主持編纂計畫。希望透過廟誌的出版,除了記錄神農大帝精神面貌,也能以豐碩的資料傳承宗教文化。

(公共事務組編修)
發佈日期: 2018-06-06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