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西子灣文學獎出爐 《失憶症》奪散文首獎

【校園記者唐琳採訪報導】 第二十六屆西子灣文學獎得獎作品出爐!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一王建宇創作的《容器》、中文系大二生嚴德鈞的《失憶症》以及機電系碩一生陳廷威的《照相機》,分別獲得詩歌、散文和短篇小說首獎。

本屆西灣文學獎共73件作品角逐,最後有15件作品進入決選。短篇小說首獎作品《照相機》以聯考年代為背景,內容觸及臺灣的教育方式。故事主要描述一名成績不好的學生,能像照相機一樣記住場景所有細節,因為在黑板上作畫被班主任痛批,最後前往畫中的淡水河自殺;而他的好友,一名成績很好的少年則是放棄了聯考,去到淡水河邊,發現自己突然接收了「照相機」的特異功能。作者陳廷威表示,從國中就發覺應試教育的弊端,有很多有趣的、有特殊才能的學生,只因為成績不好便不被重視,「教育的命題在生命中足夠深刻,所以構思了這樣的故事」。

散文首獎作品《失憶症》則以失憶會傳染為主軸,講述了奶奶失憶之後,不親不疏的親戚編造過往,恍若集體失憶;而與奶奶親密的「我」也因不想看見自己被忘記,而漸漸疏遠病中的奶奶,仿佛遺忘了曾有的歡樂時光。就讀中文系大二的嚴德鈞被問到平時的閱讀習慣?他表示,「應該已經有兩三年的時間沒有看過完整的書了」,但他善於抓住生活中的小細節,捕捉短暫出現的靈感,慢慢積累成為寫作的重要素材,「騎機車時、走樓梯時、上廁所時等都有可能出現一閃而過的靈感,那當下就要記下來」。

詩歌《容器》的作者、中文系碩一生王建宇形容文學是「自我安頓的居所」,當想要逃避身處的現實世界時,文學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再造的空間。就像作品《容器》中柔軟的空瓶,可以變幻成傘或玩具恐龍,最後在承載雨水時稍微找到了存在的意義。關於什麼樣的內容才算是好詩?王建宇表示,詩歌是「即形式即內容」的文學體裁,對文字本身反省的結果,就是一首好詩的基礎。

短篇小說的評審之一、佛光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林以衡建議學子,寫小說時必須要有極強的故事性,作者要會說故事。年輕寫手最容易犯的錯誤是,只會寫獨白式的無病呻吟,把小說寫成自己的故事。

主辦單位、中山大學中文系表示,每屆的獲獎作品都會集結成冊,希望借此倡導寫作風氣,吸引更多的文學創作人才。中文系助理教授杜佳倫也提到,在編輯作品的過程中很愉快,因為發現還是有不少人,專注且真實地在從事書寫這件簡單卻深刻的行為。

(公共事務組編修)
發佈日期: 2017-06-27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