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洞裡洞外的歲月,檔案文物中的西子灣哈瑪星風華

發佈日期: 2011-11-09
國立中山大學建校31週年,特別舉辦一系列活動,「洞裡洞外的歲月-檔案文物中的 西子灣哈瑪星 風華」特展8日於中山大學蔣公行館隆重開幕,展覽現場陳列許多珍貴的檔案照片、文獻資料,供大家觀賞。系列活動內容包括園遊會、街頭說故事、哈瑪星音樂會與哈瑪星專題演講,另外也有徵文活動,希望大家可以將西子灣哈瑪星的回憶分享給大家。

走進展覽現場,漁網竹竿上掛起一幀幀老舊的照片,讓人恍如走進哈瑪星時光隧道,中山大學文書組組長陳姚珍說明,此次策展計畫從今年一月開始構想,展覽現場的佈置是在高雄市哈瑪星文化協會張來喜理事長協助之下,由組內同仁親手佈置而成,「特別是竹竿」,是陳組長帶著組內同仁到柴山上就地取材撿下來的,為的就是讓人感受當年哈瑪星居民克勤克儉的生活。現場也特別展出中山大學建校招牌,雖已鏽跡斑斑,但更可感受出時光變化;此外還有建校時期來往的公文,可看到當時建校的第一筆資金是五百萬元、建校規畫以及校地勘查等文書。

陳姚珍組長說明,展場共可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哈瑪星的前世」,包括老哈瑪星以及鼓山國小,「哈瑪星的前世今生」則是精選多幅攝影作品今昔對照,「中山大學與未來想像」則是中山大學的誕生及成長。特別的是,此次展覽也特別開放蔣公當年使用過的會客廳,讓展覽更具歷史意義。

中山大學校長楊弘敦表示,中山大學在哈瑪星社區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帶動周邊經濟的活絡,得天獨厚的山水自然景觀,也因中山大學的名氣帶動西子灣的觀光產業發展。 近年來社區居民、政府部門及學術單位共同努力下為這個社區注入新的活力,如今藉此展覽溯源歷史,讓世人重新認識這塊區域,使它成為重建都市人文的典範。他提到,此次展覽主要是介紹西子灣與哈瑪星的前世、今身與未來,對於在地文化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活動,現今社會標榜國際化,但除了國際化以外必須兼顧珍貴的在地文化,如此才能在國際上凸顯特色。

哈瑪星具有豐富的歷史記憶,中山大學文書組自創校以來,有效管理檔案文物,並且結合社會機構,資源共享,讓塵封的檔案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雖然檔案只能標記歷史走過的痕跡,但風華卻能再現,以豐富的文化內涵、檔案資產讓哈瑪星昔日光榮,變成大家共同的城市記憶,深植人心。

國立中山大學聯合高雄市政府觀光局、文化局、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及基督教長老教會鼓山教會等單位辦理檔案文物展系列活動。運用典藏之老照片與歷史檔案,並徵集與上述景點之今昔風貌變遷有關之史料文物,地方仕紳耆老口述歷史,複製呈現,提供民眾閱覽,期待自檔案文物中見證歷史發展的軌跡,以啟發新的意象與風貌。楊弘敦校長十分感謝高雄市政府各單位、民間團體的協助,以及中山大學文書組完整的保留早期歷史文物檔案,耗時半年以上重新統籌整理,才能呈現如此豐富的展覽。

展覽期間至11月29日止,歡迎大家到中山大學蔣公行館共同回憶那些年在西子灣哈瑪星的往事,本週六校慶將舉辦「相招來講古:分享西灣往事」,歡迎大家來話當年、聽故事,晚上還有「西子灣之夜:演唱哈瑪星之歌」,更多相關資訊請見http://clerical.oga.nsysu.edu.tw/files/14-1041-45985,r247-1.php。也歡迎大家至Facebook搜尋「國立中山大學檔案應用服務」,一起來按讚。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