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第1屆韓國文集與漢學研究臺韓雙邊學術研討會

韓國「高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院」與臺灣「國立中山大學韓國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第1屆韓國文集與漢學研究臺韓雙邊學術研討會」,9月13、14日於高麗大學校民族文化研究院大講堂舉辦,意義非常重大。出席貴賓有高麗大學校副總長廉載鎬、我國駐韓國台北代表部大使梁英斌等。

此次會議,由高麗大學校民族文化院院長崔溶澈及國立中山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簡錦松共同主持。臺韓雙方各發表八篇論文,論述主題和學者的出身,都具有普及性和代表性。本次參加會議的臺灣學者,都是中國漢學研究專業,韓國學者則是韓國漢文學的專家,會議的主題以「韓國文集與漢學研究」為名,就是希望重新界定「韓國文集」與「漢學研究」之間的正常關係,以韓國文集作者的本位,去正確理解他們所書寫的內容,從而在臺灣的漢學研究中,注入新材料與新思維,建構全新的研究領域。同時也希望,通過在臺灣推廣「韓國文集」,使「韓國文集」廣泛流傳,引起漢學界對韓國學的普遍重視,進而加強臺韓雙邊學術合作,拓展全球視野。

國立中山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簡錦松表示,韓國近年來致力於古代傳統文化,政府和民間都大力投入古代文集的整理和註譯,像「韓國古典翻譯院」景印標點的《韓國文集叢刊》,和「景仁文化社」出版的《韓國歷代文集叢書》,都是煌煌巨著。除了紙本書籍之外,也提供了可以在網路檢索的電子版。這樣龐大的漢字古籍,不但是韓國人的文化遺產,對於國際人士認識韓國,檢討東亞文明,也同樣提供了有利的研究平臺。過去,中外學者們的視線,通常以中國為主,稱之為「漢學」,對於中國以外的漢字著作,稱之為「域外漢學」。這樣的研究觀點,固然方便於把中國和非中國的漢字典籍文化分類,也能使東亞研究的視向集中化,但並不能真正反映古代東亞文明的本來面目。

簡錦松主任提到,漢字雖然是中國所發明,使用漢字而形成韓國的古代文化,兩者不必然混為一談。換言之,漢字在韓國的運用,已經融入了自身的歷史文化,如果想真正了解這些古代文集,必須從高麗、朝鮮的相關知識,以韓國古人的需求去解讀原典,不能漫然以中國文化的延伸來對待。

簡主任說明,2009年開始國立中山大學接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建置韓國漢文學所必備的古代典籍與相關著作,為韓國圖書借閱的服務中心。簡錦松主任上任以來,廣為訪求相關書籍,至今已經典藏12,163餘冊,其中漢字原典5096冊,韓字書籍6579冊,英日文書488冊,略已粗具規模。基於學術服務的需要,乃於2011年創設「韓國研究中心」,積極與世界韓國學研究者接軌。

國立中山大學「韓國研究中心」成立後,首先以韓國學的臺灣化為當前目標,簡錦松主任認為推廣韓國文集研讀,是我國學者進入韓國學的最佳途徑。對於臺灣學者來說,以漢字書寫的韓國文集,容易讓人接受。而且,文集是作者一生的直接紀錄,因此,作家的思想,作家的文學,乃至其人的政治活動,特別是韓國古人特有敘事的觀點,都容易吸引學者們的興趣。

2012年末,簡錦松主任以「在臺灣推廣韓國文集」及「擴展漢學研究新視野」兩個訴求,得到許多臺灣學界同行的肯定。他主張以韓國學為觀點來看韓國漢文學,修改行之已久的「域外漢學」觀點,也得到兩國學界的贊同。在這些共同認知下,開始籌備此次會議。本次會議為第一屆,未來每年將在韓國和臺灣輪流舉辦,將成為臺灣漢學研究與韓國漢文學研究重要的合作機制。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