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我國能源發展新突破 中山大學與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中心 首度點燃海底甲烷氣

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所與海科系能源研究團隊以自製的深海攝影機,搭配國研院海洋中心精準的「船舶動態定位系統DPS」、「超短基線定位系統USBL」以及採樣系統,於屏東外海取得海床岩心中之甲烷氣並成功直接點燃!過去雖然曾經探測台灣海域有甲烷氣的存在,但此次中山大學研究團隊使用自行研發儀器、配合海研五號優異設備及探測團隊,精準定位並採集到濃度極高的甲烷氣。先前採集的岩心樣本從未點燃過,此次為台灣首度點燃海床下採集到的甲烷氣。

此次領隊,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兼國家研究院海洋中心副主任洪慶章說明,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能源研究團隊於9月3日至9月9日搭乘海研五號出海,在台灣西南海域探勘海床下甲烷氣。國立中山大學海下科技暨應用海洋物理研究所所長王兆璋提到,發現高濃度甲烷氣的前一天午夜團隊便開始作業,但採集到的幾乎都是泥巴。團隊利用聲納反射迴響尋找噴氣處,在MV12泥火山區域(離墾丁西南方約10海浬的位置),從聲納系統看到多處明顯的海床噴氣現象。初步定位各噴氣口後,下放海底攝影機到水深500公尺處進行攝影調查。國立中山大學海下所教授陳信宏提到,從影像中到處可看到不同的海底底質和底棲生物特徵,包括礫石塊、魚、蝦、螃蟹、珊瑚、海星、貝塚等生物聚落,也於9月6日取得水下一連串甲烷氣噴冒的即時影像。

以深海攝影機確認地形特徵及甲烷可能蘊含處後,接著利用活塞式岩心採集器進行底質取樣。第一次採集的六米取樣管幾乎裝滿岩心,現場量測管內之甲烷濃度達19000 ppm,接著同點位第二根採集的岩心甲烷濃度更高達21000 ppm。本航次共完成7次共約20小時海底攝影,作業水深涵蓋400公尺至2700公尺,並成功取得海底甲烷噴氣錄影和精確水下定位。本航次也採集了6米及9米的岩心共12支,其中取得最長岩心為828 cm,岩心管內的解壓氣體證實是可以點燃的甲烷氣。

獲得豐碩的成果讓研究團隊很興奮,也使海研五號探測人員在海洋探測作業上得到難得的經驗,而且海研五號操船技術已達公尺等級準確移動,證明國研院海洋中心具備探勘深海甲烷的能力。此次任務整合的結果也確定了國內科學與工程領域結合後的確可以執行海域精準定位採樣。王兆璋所長表示,十分感謝國研院、國科會能源團隊、台灣大學、海洋大學、經濟部地調所、以及玉豐海洋科儀的支援與協助,並希望未來台灣的甲烷水合物開採更加順利,讓全民共同享這得來不易的成果。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