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兩岸第一 中山大學率先典藏《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

中山大學5月20日舉行《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圖書捐贈儀式,由中山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李雄慶捐贈此書作為中山大學圖書館藏,也同時透過中山大學捐給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另三所學校(成大、中興、中正)及攻頂大學聯盟學校高雄醫學大學,期許對大學相關學術發展有更大貢獻。中山大學新學期也準備將於藝術季中策展,讓更多人了解19世紀西方反映出的華人樣貌。

華人小孩被象徵美國的哥倫比亞小姐拎著趕出學校,黑人小孩和印地安小孩等則在一旁拍手叫好;英國維多利亞女皇、德國威廉二世、俄國尼古拉斯二世、代表法國立國精神的瑪利安女士、日本形象代表的武士等中西方列強圍坐在餐桌前,分食中國這塊大餅,列強身後的大清官員張牙舞爪的妖魔形象卻無力抵抗;美國哥倫比亞小姐被象徵鴉片、疾病、不道德、賭博、貪婪的中國小孩像小鬼般纏住。這些圖文都收錄在《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十九世界西洋畫刊圖文精選》,書中紀錄了超過三十種的歐美畫刊媒體,精選出87幅新聞版畫,以美國華人與排華法案、海外其他地區的華人、大清皇室與臣民三大主題,圖文相輔再現西方世界對華人印象起源。

李雄慶理事長提到,自己與《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編者徐宗懋是國中同學,徐宗懋先生過去三十年從事新聞和文史研究工作,十年前開始收藏西洋歷史文獻,《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十九世界西洋畫刊圖文精選》被法蘭克福書展選為2012年代表中華民國參展的大型畫冊,引起國際出版社相當大的注目。隨後包括美國史丹福、哈佛、日本京都、香港等三十多所大學,都陸續收藏了此畫冊,臺灣及中國目前尚未有任何一間大學圖書館典藏此書,李雄慶理事長也十分高興能透過昔日同窗,共同捐贈此書給母校,希望學子們從書中認識到百年前世界華人改變自己的命運的艱辛,從而珍惜今天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開創更美好的明天。

中山大學政治與經濟學系教授辛翠玲表示,現今西方世界對於華人印象已逐漸轉型,《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此書將華人文化重塑歷程帶回起點,呼應當今學術課題,讓此研究脈絡更加完整。辛翠玲教授特別提到,在學界中,此書所運用的報章圖像,等同原始資料,第一手的圖文資料統整具有研究文獻上的價值意義。辛翠玲教授補充,就中山大學教育功能而言,必須廣納各式資料,過去學校圖書館中有論文、專書,但沒有類似的原始資料加以複製整理型的書籍,此次也補足此塊缺口。

中山大學政治所助理教授安兆驥提到,李雄慶理事長捐贈這本書給以孫中山先生命名的大學,供圖書典藏閱讀,「正是適得其所、恰如其份」,同時也將賦予國立中山大學更為任重道遠的使命。華裔美籍的安兆驥老師研究相關議題,他表示,從書中清楚可見完全不同於當時華人自我認同的印象,反映出西方媒體習慣以妖魔化的方式描繪東方人士,雖然現今華人地位及形象已重構,但誰能說在今日報章雜誌諸如數位網路出版品中的當代華人形象,就不再是被攻擊的、本質主義的、反華人的呢?因此他特別點出,最核心的問題就是「誰是華人?」安兆驥老師也認為在中山大學自由學風、大膽思考稱著的校園裡,學生理應勇於挑戰自己、尋找讓自己滿意的答案,來回答這本《世界華人與華人世界》所提出的問題。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所長顧長永則提到,當時華人不論是移民至美國或是東南亞,起初都是苦力的基層勞工,但東南亞地區不同的是,華人在社會的經濟、身分地位改變較為快速,「在美國是次等公民」。辛翠玲教授認為,過去若須找到類似資料,需仰賴歐美大型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才有可能辦到;顧長永所長也表示,書中許多報刊都十分珍貴,其次,以簡單扼要的說明解釋這些當時媒體報導華人的圖片,讓人不需要閱讀很多文獻就能進入當時時代氛圍,「唯一可惜的是東南亞部分太少」,華人其實在當地帶來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影響很大,「不好意思給兩位派個功課」,顧長永所長希望未來幾年內,能看到徐宗懋和李佳達出版東南亞專書。

李佳達先生提到,書中所有圖片是徐宗懋先生三年間到世界各地的古文物市場尋找到的「百年前的古董畫報原件」,出版後,隨後便有包括哈佛、耶魯等超過三十所有東亞或華人研究的大學收藏此書。李佳達先生也提到在美政治圈人士的想法,畫刊的內容代表著真正歷史,是百年前主流社會的論述,對於當時歧視華人是「鐵一般的證據證實」,未來打算將資料編成美國中小學各年齡層使用的歷史教材,因為這段歧視的歷史「不必記憶仇恨,但歷史不該被遺忘」。此外,針對圖書館或華人研究收藏,李佳達先生拜訪舊金山華人歷史圖書館時,對方感到十分訝異,雖然圖書館中可能有兩、三張藏品,但他們從未見過87張古董原件,未來希望推動巡迴展覽,將更有意義。

徐宗懋先生表示,從來沒有想像過,與李雄慶在相隔半世紀後以此種方式合作圓夢,透過此書,在臺灣作為起點,製作出世界一流的歷史圖像畫冊,短時間內就被美國、日本大學收藏,「第一個客戶反而是日本的大學」,他希望歷史圖像畫冊出版上,創造出世界性品牌。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