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建築「堂」、「奧」 姚仁喜的建築旅程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頂新人文藝術中心余光中人文講座本學期邀請到第11屆國家文藝獎建築類得主、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院士姚仁喜建築師駐校,9月30日首場演講由姚仁喜以「堂、奧」兩字帶入建築可見與不可見的空間感,並介紹近年得獎及精選作品,包括中鋼集團總部大樓、烏鎮劇院、故宮南院、農禪寺等建案。

余光中教授開場提到,建築有兩個要素,一是「合不合用」,再者是美感的呈現,因此余光中老師認為建築是工程與美學的結合。姚仁喜十分認同此點,他提到自己的建築師事務所名稱「ARTECH」便是藝術與技術的總合。姚仁喜首先以「堂、奧」分別表示進入建築的可見空間、室內隱祕處,指出建築中許多可見與不可見、可掌握與不可掌握的微妙。

姚仁喜並不認同現代潮流只追求表皮的花樣,他強調建築的結構性,並與地域產生關係,在建築中加入歷史、文化等人文元素。因此在設計蘭陽博物館時,納入當地單面山元素,蓋出得遍各大獎項的建築,姚仁喜說,其實他當初以為會蓋在一個小漁村,他很喜歡「沒有什麼人會去」的感覺,沒想到完工後竟然成為熱門景點,「聽說光門票收入就可以打平開支」,因此姚仁喜感嘆「不知道該不該高興」。

姚仁喜認為建築在於製造空間,運用有限的材料,創造可見的空間,也融入不可見的文化內涵。姚仁喜並不認為自己屬於極簡主義,他將許多複雜的結構裝在簡單幾何的建築外型中,但仔細觀察,卻又有著極為複雜的細節,如烏鎮劇院,以並蒂蓮概念相靠的蛋形建築,外觀是全手工的訂製木框,包括每個玻璃弧度都不同,建築本身結構加上與環境、光影呈現的變化萬千,在極簡與複雜的組合中,「也算是一種很矛盾的感覺」。

他以農禪寺為例,除了考慮實際可見的因素,包括坪數大小或是內部用途等,聖嚴法師給了「水中月,空中花」六字作為構想,讓他足足花了一個月時間設計,以水、風、光、影等不可見的因素,塑造出禪定的意味,並在牆上鏤刻金剛經和心經,讓經文以光線形式呈現。除了設計的巧思,姚仁喜也坦承有許多設計外的效果,意外地引起許多參訪遊客共鳴及感觸。

姚仁喜蓋了許多知名建築,余光中當場笑問姚仁喜「你住什麼樣的房子呢?」姚仁喜回應只是普通的房子,一直沒有空設計自己的房子。現場有母親為孩子「旁聽」演講,提問孩子未來想要從事建築相關行業的熱忱及轉系問題,姚仁喜則舉了許多知名建築家為例,「都不是建築出身」,而建築因為需要接觸到很多面向,也有不少建築師轉換跑道,姚仁喜開玩笑地說,「少了建築師去當政治家,不然我們好過得多」。

姚仁喜回想以前上課時,老師總說以後出去千萬不要蓋清水混擬土的房子,「臺灣蓋不起來」,姚仁喜說「我是個不太聽話的學生」,許多作品包括實踐大學、農禪寺等都是清水混擬土。演講最後他更以此鼓勵在場學子,「以後可以多蓋清水混擬土的建築」。也有學生希望了解姚仁喜求學或工作經歷給予他的啟發,姚仁喜則笑說「這是明天的題目」,賣了關子請同學明日再來聽講。明日下午四點半,姚仁喜將以「建築 非建築 非非建築」為題,從學生時期的夢想談起,歡迎師生到場聆聽。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