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 昂揚奮起 讓春天從高雄出發 文學院三十週年 院史稿出版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成立三十週年,出版《三十而立: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史稿》,彙整三十年系所發展,並邀請歷任院長寫下西灣憶往。首任院長余光中回憶當時應邀回台,歷經創院時期,後與校內教授共同為報紙專欄執筆,看著高雄從文化沙漠蛻變,舉辦木棉花文藝季,一首〈讓春天從高雄出發〉從此成為高雄代表作。
中山大學建校於民國69年,建校時由於系所數不符合學院設立標準,民國74年才成立文學院,從中文系與外文系發展至目前的四系、一所、七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文學院統計,建院三十年來,共計近150位知名文學家、藝術家與學者曾在此任教,首屆僅招收76名學生,至今學生人數達1045人,三十年來成長近13倍。
余光中在民國75年舉辦木棉花文藝季,扭轉了南台灣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民國102年成立「余光中人文講座」,觸角更遍及華文世界;大英劇已是外文系公演的經典傳統,每年總吸引許多粉絲;近年,劇場藝術學系師生前進中山大學鄰近的哨船里社區,成立六十六號小客廳,提供在地文創及藝文講座的平台。
現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黃心雅表示,文學院走過三十年,希望為文學院留下發展軌跡的紀錄。擔任此次執行編輯的中文系助理教授羅景文與林芷瑩,二人剛進中山,就接下重責大任,羅景文提到,雖然過去未曾參與,希望未來一起創造。羅景文說,院史稿從去年暑假前便開始發想構思,耗時將近一年收集資料、邀稿、資料比對、逐條審閱,工程浩大。
林芷瑩表示,原以為很簡單,資料收集後才發現有許多細節需要一一確認,「甚至還要到人事單位調閱原始紙本資料」,羅景文補充,由於記憶不同加上史料殘缺,因此編輯上遇到資料的矛盾須進一步查證。林芷瑩提到,整理資料時看到創系時有許多從北部借調的名師,令人印象深刻。羅景文則訝異於有老師提到三十年前猴患並不猖獗,三十年來柴山獼猴的生態也有所變遷。
《三十而立: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史稿》透過檔案、文件、照片、故事與敘說,以一個世代的作為與視野出版,其中,第五任院長鍾玲回想起文學院的一草一木,也談起將周夢蝶「哄」來中山擔任駐校作家的過程;第六任院長蘇其康對於文學院搬遷印象深刻。曾任教於中山外文系的黃碧端(前文建會主委、兩廳院藝術總監)細數邀請余光中來台的過程,院史稿也收錄長恨歌作者王安憶駐校後,回憶西子灣的點點滴滴。
中山大學建校於民國69年,建校時由於系所數不符合學院設立標準,民國74年才成立文學院,從中文系與外文系發展至目前的四系、一所、七研究中心。中山大學文學院統計,建院三十年來,共計近150位知名文學家、藝術家與學者曾在此任教,首屆僅招收76名學生,至今學生人數達1045人,三十年來成長近13倍。
余光中在民國75年舉辦木棉花文藝季,扭轉了南台灣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民國102年成立「余光中人文講座」,觸角更遍及華文世界;大英劇已是外文系公演的經典傳統,每年總吸引許多粉絲;近年,劇場藝術學系師生前進中山大學鄰近的哨船里社區,成立六十六號小客廳,提供在地文創及藝文講座的平台。
現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黃心雅表示,文學院走過三十年,希望為文學院留下發展軌跡的紀錄。擔任此次執行編輯的中文系助理教授羅景文與林芷瑩,二人剛進中山,就接下重責大任,羅景文提到,雖然過去未曾參與,希望未來一起創造。羅景文說,院史稿從去年暑假前便開始發想構思,耗時將近一年收集資料、邀稿、資料比對、逐條審閱,工程浩大。
林芷瑩表示,原以為很簡單,資料收集後才發現有許多細節需要一一確認,「甚至還要到人事單位調閱原始紙本資料」,羅景文補充,由於記憶不同加上史料殘缺,因此編輯上遇到資料的矛盾須進一步查證。林芷瑩提到,整理資料時看到創系時有許多從北部借調的名師,令人印象深刻。羅景文則訝異於有老師提到三十年前猴患並不猖獗,三十年來柴山獼猴的生態也有所變遷。
《三十而立: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史稿》透過檔案、文件、照片、故事與敘說,以一個世代的作為與視野出版,其中,第五任院長鍾玲回想起文學院的一草一木,也談起將周夢蝶「哄」來中山擔任駐校作家的過程;第六任院長蘇其康對於文學院搬遷印象深刻。曾任教於中山外文系的黃碧端(前文建會主委、兩廳院藝術總監)細數邀請余光中來台的過程,院史稿也收錄長恨歌作者王安憶駐校後,回憶西子灣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