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海洋教育Podcast系列》運健中心副教授羅凱暘談水中救生

炎炎夏日想出遊戲水,玩樂的同時是否安全?教育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邀請中山大學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副教授羅凱暘,除了說明水中救生相關知識,並分享從事水域活動時如何保護自己,更期望藉由有趣實用的水中救生課程加強民眾戲水安全意識。

羅凱暘說明,要成為救生員需要有學科跟術科的訓練,以學科而言,需要有基本救生的概念、性別平等法等基本知識,術科則要學會救生游法及如何接近溺者、如何防衛及救援等。他進一步提到,依教育部體育署規範,台灣救生員培訓課程時數須達50小時以上,而各單位可按照單位能量,辦理不同課程內容。中山大學坐落於西子灣旁,因此開設的培訓課程納入特有「海訓」,同時也是全國唯一具有學分的救生課程。

除了擁有基本救生知識外,在不同水域環境如游泳池,海邊、溪流、湖泊等,救生員需要具備不一樣的能力。「不同環境有各自的特性」,羅凱暘舉例,大海有海浪、海流的問題,溪流有彎曲處,或是受上游氣候影響。救生員除了要具備基本救生能力外,還須針對自己執勤的場域具備額外的知識及能力,如開放式海域,由於救生遇到的變數大,因此救生難度較高,且需能操作救生機具或救生船艇。

救生員除了擁有完備的知識,也需要具備良好的體能,中山大學的水中救生課程在開訓前會有基本游泳能力檢測,學員要在6分鐘以內完成100公尺蛙式及100公尺自由式。羅凱暘說明,救人一定要快,游泳四式中最快的是抬頭捷泳,此外,救生過程也需要穩定,因此多選用蛙式中的蛙腳來穩定。曾有學生為了受訓,第一期測驗被刷掉後努力練習游泳提升速度,最後終於在第二期成功通過基本游泳能力檢測。

「通過檢測後才是辛苦的開始」,培訓第一週通常是最辛苦的一週,學生反饋第一週訓練因為太累,回到家後直接倒頭大睡,也有學生開始猶豫是否退訓,羅凱暘笑著說,第一週也是特別需要為學生加油打氣的時候。為了堅持到底,學生們會彼此邀約練習,訓練完後再一起吃晚餐,不知不覺中產生革命情感,也漸漸養成游泳的習慣。有學生表示透過救生員培訓課程,不僅能學習水中救生的技巧,體能也變好了,更提升了水中安全知識,即使不是以救生員為志向也能保護自己。

如何在從事水域活動時保護自己?羅凱暘分享,除了要了解水域環境的相關規範及天候狀況,平時也要藉由練習仰漂、水母漂加深對自救方法的記憶,最重要的是選擇有救生員進駐的地方進行水域活動,如此才能安全放心地享受水上活動。

為促進海洋相關知識及議題的普及,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合作推出海洋教育系列訪談節目,希望藉此讓大眾更認識海洋。教育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高雄分台「Tea Time時光」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57/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