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校慶系列》細數沿岸風景 文院高教深耕成果展高雄百態

發佈日期: 2019-11-14
【校園記者紀靜吟採訪報導】你眼中的「高雄」有什麼樣的風景?中山大學文學院與駁二藝術特區攜手舉辦《沿岸•地景》高教深耕成果展,集結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楊婉儀、中文系副教授杜佳倫、助理教授羅景文、吳孟謙、劇藝系助理教授何怡璉、許仁豪等多位不同系所教師及課程,師生走入社區田野調查,以文字、影像及劇場展演呈現出高雄的歷史脈動及普羅大眾的人生剪影,藉由常民百態挖掘高雄不為人知的一面。

《沿岸•地景》現場策畫為四個展區,其中〈陰聲暗影〉現場佈置陰廟模型及高雄陰廟地圖,藉由有聲訪談講述先民故事,呈現「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成果。課程教師、中文系助理教授羅景文表示,為了傳達正確訊息,也避免對陰神、陰廟不敬,展區規劃在製作上皆再三思量。他提到,為了呈現陰廟空間的獨特性,此次特地以1比28比例還原複刻陰廟,使觀展感受更為立體,在考量廟宇具備的故事性及保存樣貌後,選擇複刻旗津區水府進興宮,為此他還特地前往旗津向進興公報告展覽目的,擲筊徵求進興公參展意願。

羅景文帶領學生實地走訪高雄陰廟,記錄特殊儀式、陰廟分布等,他表示,在台灣民間信仰中,陰廟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祂們的生命寫照反映出過往坎坷的歷史背景,羅景文期望透過觀察紀錄告訴大眾,其實陰森森的陰神陰廟只是一群可敬的開台始祖,並期許這些歷史遺留的傷痕在經歷詮釋後能受到撫慰。

〈在場/不在場之舊左營〉課程學生透過工作坊採集左營路邊的雜草製出青草茶,展區成果帶領民眾用舌尖發現土地,劇藝系助理教授何怡璉則引導學生及民眾從雜草的觀點看待城市,何怡璉說,雜草細小不被關注,正如隱身在巷弄逐漸遭歷史遺忘的記憶。她表示,現代人們追求最短距離,卻鮮少走入小巷弄中,她思考將劇場作為認識生活方式的工具,記錄被隱身在繁華舊左營下的庶民記憶,課程成果結合當地歷史呈現互動式劇場。

此外〈高雄的美麗與哀愁〉展區紀錄不為大眾所知的眷村故事,〈記憶身動〉則將劇場作為媒介再現歷史。《沿岸•地景》高教深耕成果展於駁二藝術特區大義倉庫展至11月16日止,詳細資訊可見http://la.nsysu.edu.tw/p/406-1016-216594,r16.php?Lang=zh-tw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