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何東垣:探索海洋微量元素,為開展藍碳碳匯揭曙光

發佈日期: 2025-11-03

類別:學術研究類
系級:海洋資源學系(現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學士班78級
現職: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員

何東垣現任職於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研究聚焦在海洋微量元素的循環機制,成果對增進海洋碳匯具重大應用價值。 長年參與國內外各項大型學術計畫,目前為全球關鍵海洋科學計畫BioGeoSCAPES國際執委會委員;潛心研究之外,同時擔任教育部「海洋教育推動小組」委員、「未來地球台北」(Future Earth Taipei)海洋工作小組召集人,對於提升臺灣海洋學術地位、促進臺灣海洋科普教育和推動海洋永續議題對話,貢獻卓著。

【校責中心提供】對中山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呢?何東垣說,民國74年入學時,全校僅有約一千名學生,校園處處都有寧靜又美麗的獨處空間、太陽下山後就在山海間的球場打籃球、連假一來就騎去當時充滿原始野性的後花園(墾丁),中山四年的生活實在令人懷念!他透露,當時他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回中山當老師,可見他對母校的深深喜愛。

為何走入海洋研究?何東垣回憶自己其實很晚才意識到,大海一直伴隨著他成長,童年在苑裡長大、時常到有著夢幻海灘的通霄玩水、大學徜徉在西子灣的夕陽和墾丁的熱帶風情中、服役期間又能探索澎湖離島,這些和大海交會的美好經歷,雖然隨著時間埋藏在內心,但卻從未黯淡,和後來決定去做海洋化學領域的研究助理、念碩士和出國攻讀博士學位,有著決定性的關聯。 

只是與大自然的美好經歷是一回事,大學畢業後要找工作似乎又是另一回事。何東垣提到海洋科學相對比較冷門,當時相關專長的工作不多,讓即將畢業的他曾一度迷惘要何去何從,所幸有當兵時間的緩衝,退伍前決定嘗試研究方向,在系上老師引介下順利到國立臺灣大學海洋研究所白書禎老師實驗室擔任研究助理一年,隨即決定接續念碩士,有幸受諸多老師的引導,碩士班期間開啟並奠定了化學海洋研究的興趣和志向。 

然而,他的博士之路卻不順遂。雖然順利赴美攻讀博士,但因與指導老師溝通不順利,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適合學術之路。 勉力完成學位後,經過博士後研究與返國歷練,才逐步重建信心。 回想起來,較晚才看清「其實自己很適合研究工作」。何東垣感謝上帝眷顧他,帶領他終究走上適合自己的職涯道路。 他也鼓勵學弟妹利用機會參加各種活動,探索自己的人格特質和能力,不試試怎麼會知道?(You never know until you try)。 也要保留獨處的時光來審察自己,好聆聽內在的聲音。 

何東垣的學術專長是「微量金屬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尤其是和生物相關的微量金屬(如鐵、鎳)在海洋中的循環機制以及對浮游植物的影響。 這些文字對一般大眾似乎既陌生又遙遠,但何東垣說,相關議題卻和人類的生活和未來息息相關。海洋學家已經知道,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海洋的浮游植物生長是受到鐵供應不足的限制,若把鐵加入這些海域,就能促進藻類光合作用,加速海洋吸收大氣的二氧化碳,若進一步讓藻類產生的有機物沉入深海,就能成為有效的藍碳碳匯。以海洋之大,藍碳必會是淨零碳排和減緩地球暖化的重要途徑。

談起研究工作,何東垣語氣充滿熱情,「要以世界最頂尖期許,做最前緣的研究。」雖然臺灣在海洋科學研究的起步較晚,但他卻認為臺灣的海洋研究占有諸多優勢,「東邊有深不見底的黑潮海域、西邊是深受人為影響的淺水大陸棚,又受季風颱風各式大氣和物理海洋的擾動,諸多力量都在臺灣周邊與海洋交會。」臺灣實在是探究諸多重要海洋科學研究議題的絕佳地點。當然,海洋研究是沒有國界的,何東垣同時積極參與國際關鍵大型研究計畫,例如他曾擔任突破性的全球海洋微量元素國際計畫GEOTRACES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多年,去年獲邀擔任全球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領域最具指標性的新興計畫BioGeoSCAPES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再加上其研究團隊深耕海洋生物地球化學關鍵議題近二十年,成績斐然,也因此獲得諸多學術獎項肯定。

何東垣說,臺灣早年由於政治軍事考量限制,雖然離海很近,卻不見得親「近海」, 現在截然不同。海洋委員會的成立與推動,加上公民意識興起,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力量的匯聚,相信將帶來重大正面的轉變!「海洋素養不只是知識,更是內化的價值觀和行動力。」 何東垣認為,親近海洋並和海洋有了生命的經歷,自然會體認其重要,並為她付出努力與行動。

研究之外,何東垣還擔任教育部「海洋教育推動小組」委員,也是國際「未來地球台北」海洋工作小組召集人,一方面協助推動海洋科普教育、另一方面促進海洋永續利害關係人的對談,為奠定臺灣海洋環境永續的互信基礎盡一分力。何東垣還接下中研院臺灣國際生學程(TIGP)地球系統科學(ESS)召集人職務,藉由培養更多國內外研究人才,提升臺灣海洋科學學術和教育能量。 

最後,何東垣特別讚許前人遠見,創立中山海洋科學院。「海洋領域何其廣大,臺灣理應擁有一個包山包海的世界級學術重鎮。」他承諾將持續為臺灣與母校貢獻,提升臺灣在國際海洋科學研究中的地位,並全力推動海洋環境永續發展。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