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科學程提供】在地方創生的浪潮中,一顆顆創意的種子正在台灣各地發芽。國立中山大學「創意街區發展與設計思考」課程邀請「台灣好基金會」潮州辦公室主任陳瀅羽,以「小鎮慶典的種苗到第一片葉子——走進屏東潮州的《春潮集》」為題,帶領學生走入一場結合藝術、設計與土地的地方實驗。
講座中,陳瀅羽分享《春潮集》的誕生故事。從教育扎根到文化萌芽,基金會長年推動的「一點綠計畫」化作實際行動,讓潮州的文化重新被看見。透過展覽、市集與藝術共創工作坊,團隊邀請居民與青年重新「閱讀」家鄉,發現原來街角的一磚一瓦,也能成為故事的一部分。
不同於只追求觀光人潮的活動,《春潮集》更重視地方品牌的永續發展。陳瀅羽指出,團隊長期陪伴在地商家與創作者,讓文化價值轉化為經濟能量。例如活動收益回流地方,形成「成本回歸地方」的運作機制,讓文化的溫度不被商業化沖淡,也讓居民感受到「這真的是我們的節慶」。
在衡量成果時,團隊不以人數或網路聲量為指標,而是透過長期訪談、觀察街區變化,傾聽居民的真實聲音。「唯有互動與傾聽,地方的回聲才會成為成長的力量。」陳瀅羽說。這樣的循環式回饋,正是潮州從「第一片葉」到「第二片葉」持續成長的關鍵。
隨著《春潮集》的推動,潮州鎮的閒置空間被修復再利用,街區也逐漸恢復生機。藝術與生活交織的過程中,那些曾經被忽略的角落,悄悄長出屬於潮州的春之綠意。
中山大學人科學程主任宋世祥表示:「我們開設『創意街區發展與設計思考』課程,就是希望學生能透過實際操作節慶活動,重新打造在地品牌。」他提到,課程每年策劃的《鹽夏不夜埕》活動,至今已邁入第八年,逐漸看到街區活化的成果。「《春潮集》提醒我們,地方經營沒有捷徑,唯有長期耕耘,才能開出真正屬於土地的花。」
這場講座由中山大學高教深耕「共學‧實踐」計畫、USR共創鹽埕創意街區、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及厚數據創新實驗室共同主辦,為學生未來籌備的「2026鹽夏不夜埕」注入了新靈感,也種下屬於鹽埕的另一顆春潮種子。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