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學習展深度交流 劇藝系泰國移地教學

【劇藝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舉辦「2025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移地教學分享會」,由劇藝系約聘副教授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半導體科技學院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王俊明及劇藝系學生,共同分享為期兩週的移地教學成果與心得。此次移地教學為劇藝系開設的「當代劇場研究與實作」課程之一,於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進行,涵蓋泰國傳統戲曲麗綺劇(Likay)與箜劇(Khon),學生們師從泰國國家級藝術家Tua Pradit Prasartthong,深入學習泰國傳統表演藝術精髓。

中山劇藝系副教授許仁豪說明,Tua Pradit Prasartthong的藝術生涯始於1976年泰國學生運動,他長期以草根戲劇為弱勢發聲,並透過麗綺劇探討農村雛妓等政治敏感議題。這種結合藝術與社會關懷的精神,讓學生對傳統表演藝術有了全新的認識。而這次以貼近庶民大眾的麗綺劇為主要學習內容,剛好跟去年以拉馬堅(Ramakien)以及箜劇(Khon)的宮廷傳統形成延續與互補。

劇藝系碩士生林羣翊分享,麗綺劇作為源自泰國農村的自發性表演藝術,其形式與臺灣民間戲曲歌仔戲頗為相似。泰國長期吸收外來文化並融合多族群風俗,造就了多元而蓬勃的文化樣貌。臺灣歷史上同樣受多元文化影響,兩地相似的歷史脈絡,使學生們更能投入其中,感受跨文化戲曲藝術的魅力。

本次以助教身份參與移地教學計畫的李塻然指出,課程中老師並未將學生視為初學者,而是以嚴謹的授課方式,協助大家在短時間內完成紮實訓練。Tua Pradit Prasartthong的教學重視即興創作,鼓勵學生在既定旋律中加入個人詮釋,展現表演的高自由度。這不僅讓學生體驗到與臺灣野台歌仔戲相似的生命力,也大幅挑戰了學生們即興演出的能力。

課程也聚焦於歷史以及理論學習,由朱拉隆功大學歷史學家教授Wongsurawat帶領學生從歷史脈絡理解泰國皇室的演變,並以批判性視角揭示教科書中少有提及的面向,例如二戰前後「自由泰運動」的迷思,以及泰國政治中的華人商人與皇室關係。課程同時探討泰國文化中對君主、民族與宗教的崇敬,並剖析佛教、印度教與多神信仰的元素,提供學生充實且多元的歷史敘事,歷史的課程剛好補充了去年在崧越路(Songwat)踏查看到的多元文化人文地景。

此外,學生們亦參訪暹羅博物館,近距離觀察箜劇的面具、服裝與大型道具的工作室。極致精美的工藝品不僅展現了皇室對傳統文化保存的投入,也引發學生對文化所有權與身份認同的深刻思考。

為期兩週的密集課程最終以文學經典《白蛇傳》改編演出作為收尾,為此次移地教學劃下完美句點。學生們不僅奠定了傳統戲劇的基礎,更在大膽嘗試與即興創作中,將所學與自身經驗結合,淬鍊出獨特的跨文化表現。

中山大學劇藝系表示,未來計畫將持續優化,增加反思與討論環節,並引入社會學與人文地理學的視角,協助學生以更全面的框架探索城市空間、移民歷史與社會議題,期望為未來國際合作與跨領域教學模式開創更多可能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