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學科價值激盪 跨域對話營共築臺灣民主韌性

【社科院/政治所提供】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主辦「全球永續發展與民主教育跨領域對話營」,集結經濟、教育、社會、亞太區域與政治等領域學者,深入探討在當前國際局勢的浪潮下,臺灣如何強化民主韌性。來自16系所的42名學員橫跨研究所與大學部,涵蓋政治、亞太、社會、經濟,延伸至生科、資工、化學與海工等多元背景,此次活動也與跨領域學生對話,一同發想研究主題與因應之道。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所長陳宗巖表示,臺灣身處「地緣政經的海景第一排」,既要承受中國的壓力,也必須應對國際社會在利益與價值間的搖擺不定。在這樣碎裂的局勢中,臺灣不僅是全球民主韌性的試金石,更肩負尋找可靠民主夥伴的迫切任務。唯有不斷對話,民主才能在臺灣紮根,邁向更堅韌的未來。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楊尚儒提醒,若僅僅將民主理解為政黨政治,將使其價值被嚴重低估。當前臺灣社會對民主的討論仍顯不足,導致認知流於片面。他強調,民主不應止於口號,而必須與自由價值緊密連結,並落實於公民的日常實踐。呼應此觀點,海峽交流基金會副秘書長黎寶文進一步提出「先有民主,還是先有主權?」的核心追問。若缺乏邊界與制度,民主難以落實,多數統治也將失去根基。此問題迫使人們正視民主防衛的現實困境,凸顯政治與法律之間無法切割的糾結。

民主並非僅存於高層制度設計,更在日常教育與社會化過程中具體展現。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王啟仲指出,從校園文化到社會經驗,教育改革本身就是民主實踐的重要環節,因為唯有透過教育,民主價值才能在公民心中落地生根。中山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助理教授張宇慧進一步提醒,在數位世代,平臺推播與淺層參與正深刻影響青少年的價值判斷,若教育無法引導,他們的民主素養將被動受制於演算法。她強調,教育的任務不只是傳授知識,更是協助年輕世代「拿回大腦自主權」,在人際互動與公共參與中體現民主精神。

中山大學政治與經濟學系副教授王俊傑從經濟視角指出,民主的穩固不僅是政治課題,更深深植根於經濟結構之中。唯有制度健全,才能保障經濟自由與社會穩定,使民主得以持續發展。

除專業探討,學員也在戶外進行漆彈團隊挑戰,彼此提醒、互相掩護,在實戰合作中學習如何兼顧效率與安全,並親身體驗民主防衛的精神。整體營隊從國際安全到教育現場,從數位媒介到制度設計,不同領域的觀點激烈交鋒,激盪出新的思考火花。學員們表示,透過參與營隊,他們深刻體會到:民主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一股需要藉由交流、辯證與實踐不斷更新的力量。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