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舉辦「西灣旅行社-高雄文學深度走讀」跨班活動,邀請全校大一學生設計一趟兩天一夜的文學高雄旅遊經驗。除了對高雄不同地區與景點進行實地探查之外,學生們也與高雄作家的作品進行閱讀與對話,結合文學與地景,創造充滿「文學地理」意義的旅行經驗。學生們接觸到李黎、黃信恩、鍾理和、葉石濤、洪明道、言叔夏、李怡志等著名作家的作品,都與高雄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風土面貌有關。在跨班活動上,學生們彼此分享小組的旅行行程,展現在地探查的成果,讓學生們感受不同組別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學生們在安排旅行行程的時候需要思考一趟旅程中「吃什麼?怎麼吃?」是旅遊環節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學生分享從魚市場、豆瓣醬到奶茶街,自老街美食到西餐廳,有在地羊肉爐還有汕頭火鍋與虱目魚丸,種種美食的背後都暗藏著屬於他們的故事,彰顯了高雄曾經的痕跡。因地理位置靠海、以海為生,魚市場遍布於旗津、蚵子寮至路竹魚塭等地;豆瓣醬與汕頭火鍋寫下的是戰後移民的故事,滿滿的眷村生活影響了當時的食物種類,當初的移民也早在高雄扎根,成為了高雄的一份子,羊肉爐老街美食與虱目魚丸已成為傳統美食,奶茶街與西餐廳則象徵新文化的來臨。
至於銀樓街、五金街、加工出口區到崛江商場,一整排的銀樓街已成為歷史中的一環,現存的銀樓並不比當時的繁華,除了是生活習慣的改變外,還暗藏了曾經的傷痛歷史。五金街與加工出口區見證了臺灣的經濟奇蹟、早已存在的崛江商場經過翻修後,除了保有當時老街的風味外,卻新穎得像是剛蓋好一般。透過美食巡禮和特色街區的巡禮便能夠一窺高雄的歷史變化與地理因素。
隨著各組別介紹,理解了食物記憶,不僅只存在於出現在什麼時候,或者什麼時候被引入,其記憶更存在於吃的人身上,超越時代交流,而過去的菜餚現在仍被享用,除了書上的描述,也由學生們親身品嘗體會;另也有組別偏向於了解各地特色街區或風光景色,如旗津老街區的變化、思考人口老化、外移等正在發生的問題等。
學生分享回饋,課程有機會跟一群不認識的同學出遊而增進彼此感情,也有人感慨於書上所描述的狀況竟真實地在眼前發生;有學生實地走訪後發現現況與書上描寫有所落差,「很難想像當年銀樓街的繁盛」;也有學生感謝師長同學在旅程中的相互協助。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