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與藝術的對話 藝管所開設跨域微學分課程

【藝管所提供】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開設「當代科技藝術」微學分課程,透過4小時密集授課,從藝術類型學與科技人文的獨特視角出發,深入探討當代科技的美學特徵,以及新科技如何拓展藝術表現的可能性。課程內容涵蓋虛擬實境、擴增實境、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在藝術領域的應用與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科技與藝術之間的互動關係,並探索數位時代藝術形態的多元演變。透過理論與案例的結合,幫助學生建立對科技藝術的深度認知與批判思維,帶領學生深入探討科技時代下藝術創作的新可能性與發展脈絡。

當代科技藝術不僅止於數位影像和網路,更深入不同之表現形態,並運用VR、AI、機器人等科技,創造出多元之藝術作品和計畫。授課教師、中山藝管所助理教授張正霖說明,課程首先透過「為什麼談藝術?」的根本提問,引導學生重新思考藝術在當代社會的多元功能,理解藝術不僅是美的追求,更是個人與世界連結的重要媒介。其次,系統性建構學生對科技藝術的完整認知,並聚焦臺灣科技藝術的在地發展。

課程從數位創作技術到文化科技概念,透過美術史脈絡梳理,讓學生理解科技藝術如何承繼並顛覆傳統藝術體系,掌握其「數位化」、「虛擬性」、「網路化」及「超文本」等四個核心特質。也讓學生了解自2002年「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開始,政府系統性介入科技藝術領域以來,文化政策與藝術創作的互動關係,以及制度性條件如何影響創作生態。

跨域微學分課程採用問題導向教學,有效提升學生多元能力。在藝術認知層面,學生透過杜象《泉》等經典案例討論,理解藝術觀念的歷史轉向,建立完整的數位藝術發展脈絡。針對分析能力,學生深入理解科技藝術的核心特質,運用所學鑑賞科技藝術作品,尤其透過超文本概念的學習,讓學生認識科技藝術如何打破線性敘事邏輯,創造具批判性與高互動性的藝術體驗。課程並注重實務層面,以臺中國家歌劇院「跨域脈動」展覽為例,讓學生了解科技藝術展演的挑戰,包括技術門檻與對公共資源的依賴性,培養從文化治理角度思考的能力。

修課的藝管所學生林育嫻表示,課程拓展了對科技藝術的認知視野,更培養了跨域思考能力。張正霖也指出,科技藝術正處於動態發展階段,透過此次授課讓學生理解藝術創作的當代條件,培養面對未來文化挑戰的批判思考能力。藝管所將持續推動此類創新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跨域學習機會。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