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產業對話 中山藝管所移地深耕文化創新實務

【藝管所提供】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本學期執行為期一週的臺北移地教學計畫,透過與十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產業專家深度對談,從文化資產活化、品牌經營、獨立出版到影視劇場等多元面向,全方位探索當代藝文產業的創新實踐與經營策略。全所師生藉此深入理解各領域的發展趨勢與市場挑戰,汲取豐富的實務經驗與專業見解。

此次移地教學邀請橫跨不同領域的資深專業人士,從文化資產活化到前瞻科技應用,呈現完整的產業生態圖譜。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以「文化資產的再生與共榮」為題,分享場域營運結合社區營造的永續經營模式;長期關注IP策展的INCEPTION啟藝總監吳沛綺則從「IP萬有引力」角度,剖析如何將品牌轉化為文化現象,創造跨界合作的商業價值。

留守番獨立出版社創辦人黃思蜜以「一個人但不孤獨」為主軸,分享BL獨立品牌如何在小眾市場中建立國際競爭力,其作品《Day Off》成功授權10國語言的經驗,為臺灣原創IP國際化提供重要參考。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梁序倫從北流的經營實務出發,分享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如何在流行音樂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深度解析流行音樂產業的價值創造機制與國際化策略,並提出對於流行音樂未來發展的關鍵觀察。

驚喜製造行銷總監王姵文透過《落日轉運站》、《愛情城市》等成功案例,深入分享沉浸式體驗在藝文產業中的創新應用。她提出「體驗行銷」的核心理念:「行銷,是把體驗延伸到消費者之前,銷售市場不存在的東西。」展現如何透過感官體驗與情感傳遞引起共鳴,創造超越傳統展演的全新商業模式。

大慕可可董事長林昱伶憑藉精準的市場眼光帶領團隊推出多部優質作品斬獲金鐘獎肯定,她從影視跨足劇場的豐富經驗出發,分享從選題、孵育到行銷的完整產業鏈思維,深入探討製作方與投資方如何在作品發展過程中提供資源協助,強調雙方角色平衡的重要性;翡冷翠文創總經理暨中華展演文創協會副理事長鄭清煌長期致力於結合文化、藝術與科技,他聚焦「數位科技驅動下的沉浸體驗策展」,探討文創展演如何運用科技創新與IP策略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

CELEMENT LAB軟水泥生活實驗室共同創辦人陳律安透過軟水泥這項創意材質,不斷研發與創新,推動品牌差異化,展現藝術與市場結合的商業實踐。五口創意工作室營運長孫明恩從音樂劇製作的角度,深入分析臺灣表演藝術產業的商業布局與市場策略,分享如何在藝術創作與商業考量之間取得平衡,並創造品牌價值。

資深藝文工作者李孟融則以「跨組織溝通與資源連結」為主題,從他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國家影視聽中心的豐富經驗出發,分享如何在不同單位間搭建合作橋樑,推動藝文價值的深化與擴展。

延續藝管所移地教學的傳統,本次活動完全由所學會學生團隊負責策劃執行。從主題設定、講者邀請到現場統籌,學生們在真實的專案管理情境中,培養問題解決與團隊協作能力。每位學生分別負責一場講座的完整規劃,從前期溝通、內容設計到現場主持,全程參與企劃發想、執行與結案的完整歷程。

執行統籌、中山藝管所學生伍貞萍認為,相較於課堂學習,移地教學更強調實務應用與即時反應,「學校以教育為出發點,而職場講求績效,判斷與執行力都必須迅速到位」,這樣的體驗讓他們更深刻理解產業現實與學院訓練的差異。

中山藝管所所長謝榮峯表示,當代藝文產業環境多元且變化快速,藝術管理人員必須具備跨領域整合能力與創新思維。本次移地教學從文化資產再生、品牌現象化、獨立出版經營到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等多個面向,讓學生深入了解不同領域的經營策略與市場挑戰。透過與產業專家的直接對話,學生不僅累積實務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專業網絡,為未來職涯發展奠定基礎。

移地教學已成為藝管所的重要教學特色,每一屆主題的設定都緊扣產業脈動,從「文化轉譯」、「文化永續」到「創業精神中的策略性思考」,再到本次涵蓋多元產業領域的深度交流,展現藝管所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與前瞻視野。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提升學生對產業環境的敏感度,更培養其面對未來市場挑戰的核心競爭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