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灣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舉辦大學之道通識教育講座,邀請國立臺灣大學校長陳文章以「我擔任大學教授的旅程與反思」為題演講,與中山師生深入分享其學術歷程、跨領域研究經驗與高教領導心得。演講內容豐富、情感真摯,不僅引發在場共鳴,也為青年學子帶來深刻啟發。
陳文章從自身求學經驗談起,回顧他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時,曾遇到一位極為嚴厲的指導教授。儘管過程艱辛,卻讓他學會面對自身不足、持續成長。他深有感觸地說:「我對嚴厲待我的人或競爭對手感恩,因為他讓我知道自己的不足,也給我能有學習變得更好的機會。」
在學術研究的分享中,他談及自己總是在一個領域取得成果後,主動跨足其他領域。陳文章認為跨領域不只是突破舒適圈的挑戰,更是激發創新與學習熱情的重要動力。他尤其享受與學生一起工作的過程,「看到學生成長,自己也會學到很多東西。」
針對「如何成為一位好研究人員」,陳文章歸納三大要素:穩固的專業知識、跨領域的視野精神,以及良好的合作夥伴關係,他強調「我們需要有挑戰未來的勇氣。」而對於化工與材料領域的研究者,他也提供實務建議,認為跨域研究的成功仰賴數個關鍵因素,包括積極學習其他領域的基礎知識、充分整合人力與資源、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關係,並在不同團隊文化間找到磨合與融合的方式。
作為大學領導者,陳文章也深入分享擔任主管的心得。他指出,一位學術主管最重要的是具備「態度與高度」。他以臺大為例,臺大的高度在於以成為亞洲乃至世界頂尖大學為目標;優秀的學術機構需具備開放與合作的文化,並在面對如大小系所資源不均、行政運作壓力等挑戰時,發揮策略與執行力。
「臺大不只是臺大人的臺大,臺大是臺灣人的臺大。」分享募款經驗時陳文章同時也勉勵中山大學,「中山不只是中山人的中山,更是高雄人的中山」,並盛讚高雄是一座充滿潛力的城市,值得更多學術與產業資源的投注與連結。
演講尾聲,陳文章向學生提出四項人格特質作為勉勵:態度、感恩、利他與理想。他期許青年世代在學習與未來職涯中,不僅追求個人成就,更能心懷感恩、利他關懷並懷抱著理想,為社會注入正向力量。此次大學之道講座吸引眾多師生熱情參與,不僅深化跨校學術交流,也為青年學子帶來寶貴的學習啟示。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