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傳統劇本劇場 劇藝課程探索表藝多元性

【劇藝系提供】打破劇場框架,探索表演的邊界!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約書亞沙發兒(Joshua Sofaer)開設兩門戲劇藝術課程:「表演與行為藝術」與「文本與空間敘事」,強調實驗精神、倫理參與以及藝術風險的承擔,課程設計帶領學生超越傳統劇本劇場的限制,勇敢探索表演藝術的更多可能。

「表演不只是詮釋劇本。身為表演者與藝術家,是要在當下感知、行動、並創造意義。」約書亞說明,兩門課程共同的目標,是引導學生拋開對「表演」或「演戲」的既定印象,發展出結合素材、空間與觀眾的個人創作方法。無論是透過垃圾創作、挑戰觀眾、或是與動物園參觀者互動,學生們學會在美學、實務與倫理之間,承擔起創作的主體責任。

「表演與行為藝術」課程中,學生們深入探討劇場、視覺藝術與生活經驗之間模糊的界線。課程結合理論與實作,引導學生思考自身作為藝術家的界線與責任,並提出挑戰:「在藝術的名義下,我願意做什麼?又有哪些事情我會拒絕?」

以「邊界」為主題,學生運用身體作為創作素材,結合空間與時間的實驗,思考觀眾參與與表演的政治性。期末展演以一場於藝術學院大樓中展開的夜間行為藝術展覽作為收尾。觀眾被邀請穿梭在不同場域,參與、甚至完成藝術作品。展演形式多元,有的內斂沉靜,有的挑釁荒誕,但無一不挑戰觀眾對「表演」的既有認知。

與此同時,在壽山的另一端,「文本與空間敘事」課程則以「變身動物」(Becoming Animal)為主題,將學生帶入壽山動物園進行場域創作。課程鼓勵學生將動物園作為敘事場域,與園方工作人員合作,創作出跨世代的公共表演。

學生不僅須思考非劇場空間的特殊性,更面對如何在動物與家庭觀眾共處的真實場域中,創作出具有倫理意識的作品。課程成果以一系列短篇行為介入形式呈現,兼顧動物福祉,同時引導觀眾以全新角度體驗動物園空間。主題多元,探討人與非人動物之間的關係,以及我們作為「人類動物」的行為與責任。作品不僅止於娛樂,而是旨在提升觀眾對保育、生物多樣性及動物園空間政治性的理解。學生在課後反思認為「創作過程中應該納入倫理觀點」,未來自己也會更重視這樣的反思。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