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全英授課品保調查出爐 中山大學:語言非主要因素

發佈日期: 2025-03-03
國立中山大學去年(113)底再次榮獲教育部選為全國雙語標竿大學,為檢視英語教學品質、確保學生受教權益,本校於111年起即開始實施系級全英授課(EMI)品保計畫,今年更率全國之先,成為國內第一所投入校內大規模雙語教學品質保證檢視,並有成果的大專校院。今發表成果報告,揭示全英授課的品質優良,學生的學習成效與中文授課相當。這份調查分析期能提供全國追蹤全英授課品質的參考作法。

中山大學理學院院長李志聰表示,理學院率先推動「大一理科共同必修課程品質保證計畫」,針對理、工、海三個學院大一共同必修包括微積分、普通物理與普通化學等課程,進行中、英文班的學生學習成效評估,共有課程23門,教師10人次及學生近千人次參與這份檢視計畫。

中山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兼理學院副院長、計畫主持人陳美如指出,經過一學期的實施結果分析顯示,使用中文或英文教學,並非影響學生學習成效的主要因素,授課教師的經驗與教學技巧才是影響學習成效的至要關鍵。為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全英課程中的學習體驗與挑戰,透過問卷蒐集,發現部分學生希望獲得更多課後學習資源,教師因此提供教學影片,讓學生可彈性安排自學與複習。這一結果亦與化學系於111至112學年度推動的「化學專業必修課程品質保證計畫」相符,該計畫顯示,學生的學習成效、學習動機與授課教師的經驗皆密切相關。一系列的結果顯示,在推動全英授課的進程中,教師的教學技巧與授課經驗至關重要,學校需持續提供各項支持與資源,以確保教學品質。

針對雙語教學,中山採取了具體的精進作法。包括:採統一教科書,以保障學生獲得相同的學習資源;課程內容80%以上保持一致,以維持專業知識的習得量相當;期中與期末設計共同考試題項,提供可比較的基準,以評估學生學習成效。此外,教師與助教定期舉行座談,共同討論教學策略、授課方式、作業與考試安排,以提升課程品質,促進教學經驗交流,並確保不同語言授課的學生皆能獲得均等的學習機會。本計畫更深入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與學習歷程,優化後續的銜接學習支持系統。

中山大學校長李志鵬以「南方哈佛」為願景,致力於提升學校的國際競爭力,透過雙語教育的豐碩成果,期望成為亞灣區內國內外師生齊聚的亮點校園,共同為學術與專業發展努力。教務長歐淑珍則強調,未來雙語計畫的重點之一將是課程品質保證,學校將持續進行成效評估,定期檢討課程一致性與評量標準,並強化教師支持系統與優化學生學習資源,以確保全英授課品質穩步提升。短期目標是讓學生無論選擇哪種授課語言,都能獲得高品質的教育體驗;長遠而言,學校將透過提升全英課程的數量與品質,吸引更多國際學生,實現國際化校園的目標,為學生打造更具全球競爭力的學習環境。

國立中山大學自108年起積極推動雙語校園及全英授課(EMI)模式,建立國際化雙語校園,雙語教育成果獲教育部肯定,110學年度獲選為教育部「雙語重點培育大學」,並以設立全英授課專班為主要策略,截至113學年度,大學部已有50%的學系設立全英班,理、工學院更達100%,日後也將持續推動更多系所成立全英班,提供國內外學生更多的優質選擇機會。2025年本校也預計舉辦雙語課程品保暨學生學習成效分享會,屆時將廣邀夥伴學校參與討論和共同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