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那地那人 中文系「西灣樂讀計畫」帶領大一生走讀高雄

【中文系提供】中山大學中文系「西灣樂讀計畫」團隊策劃期末跨班活動為全校大一「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年度盛事,此次活動「○○的高雄:__________」以在地作家黃信恩醫師的著作《十二元的高雄》為發想,希望初來乍到的大一新生能透過活動融入在地、認識高雄。

本次參展的作品經由各班遴選產生,無論是題材的發想、海報的設計,甚至音檔的錄製足見學生別出心裁。首先展演的〈30分鐘的高雄:逃出中山大學〉,參賽學生藉由搭乘各種交通工具,前往距離中山大學30分鐘車程所在,生動介紹了學校附近的各式景點。另一組〈機車上的高雄:一旦有車就回不去〉,則主打「機車的輕旅行」,以兩輪代替雙腳,一處又一處悠遊在高雄的食、衣、育、樂場所。

作品中亮點之一以「記憶/技藝的高雄:在地工藝傳承」為題,挖掘在地職人的故事,海報巧妙地運用「記憶」與「技藝」的同音雙關,深刻表現高雄的民間技藝——三和瓦窯的興衰與重生。此外,〈歷史風華的高雄:遺跡與守護的交會〉同樣以歷史為線索,探索坐落高雄的戰地遺蹟,帶領現場師生一起穿越時空,重返古戰場。

此外,「閱讀中華寶島」課程的外籍生特別描繪「異鄉高雄」,來自菲律賓、立陶宛、捷克、日本等國的外籍生以「Kaohsiung:Through the years」為題,走訪了三民、鹽埕、前鎮等區域,認識了愛河、駁二與舊火車站的「前世今生」,具體展示了高雄的那些年與這些年。

本次活動有別於過去小組上台報告的模式,改以圖文兼具的海報,加上近似Podcast的音檔錄製,以圖傳意、以聲傳情,發現高雄每一個獨特的角落。活動當日展出各班作品,現場學生可自由環視張貼在演藝廳各處的海報,現場可書寫小卡提供最真誠的即時回饋與肯定。

修課學生分享課程感想,不約而同提及「中文思辨與表達」課程有別於他校生冷的大一國文,有機地結合了「文本」、「在地」、「活動」與「實作」,讓大學國文不再只是延續高中國文的背誦考試。獨特的期末跨班活動,也讓學生耳目一新,融入在地的主題,更讓前來中山求學的大一新生,透過修課的方式認識高雄,更親身落實大學社會責任實踐。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