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藝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舉辦「致未來的卡戎──生命教育 X 藝術實踐活動成果分享──與社會交往的藝術共學•實踐計畫」核心系列講座,邀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楊婉儀分享,透過藝術實踐在鹽埕社區推廣生命倫理的計畫成果。
計畫名稱「卡戎」為希臘神話中冥王黑帝斯的擺渡者,負責划船將剛離人世的亡魂渡過冥河。「致未來的卡戎」正是指每個人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會坐上卡戎的船。楊婉儀以生命教育為出發點,與「呦呦鹿鳴工作室」主理人沈裕融共同籌劃,串連鹽埕在地的藝術工作室「正白#ffffff」及「一坪書室」負責人李杰恩、「已知用火」負責人陳慶銘、陶瓷創作者田欣以、纖維創作者翁綉惠等多位藝術家在鹽埕社區辦理系列藝術活動,建構中山大學與地方藝術文化工作之連結,一同在藝術創作中,展開屬於自己的倫理實踐與生命行動。
「死亡」對許多人來說也許是無法提及的禁忌,但根據聖經記載「人是土捏造出來的」,亦或人們對「死後終歸要回到土裡面」的認知,都與土離不開關係,因此「致未來的卡戎」系列活動將本次藝術實踐的主題與媒材訂為「土」(陶土、泥染)。系列活動由「藝術實踐與生命教育開幕座談」揭開序幕,並辦理「肉身膠囊──容器陶作工作坊」、「土的時間記憶──泥染工作坊」,以及「致未來的卡戎 To Charon Yet to Come」成果展覽與座談。
開幕座談聚焦在談論死亡跟生命的關係,藝術家如何從創作中引動自己的生命經驗,並讓作品對參與者的內在生命產生觸發。楊婉儀表示此類主題能在學生間、社區中引發極大迴響,令她倍感驚喜。
「肉身膠囊──容器陶作工作坊」中藝術家田欣以引導中山師生與社區居民以陶捏製容器,用以保存、安置珍貴物品(牙齒、臍帶等),也可以是毛小孩離世遠行後的肉身膠囊。陶作在製作中會有崩裂、變異的過程,楊婉儀希望參與者透過陶土之延展、固著等特性體會到生命的不可預期性與具可塑性等多重意涵,而最後的成果與預期是否相同、如何對變異的關係回應,都希望參與者能從中展開思考。工作坊學員的作品在燒製完成後,於「致未來的卡戎 To Charon Yet to Come」成果展覽中展出,並為其辦理一場展覽導覽與座談。在展覽座談中透過藝術家、創作者與聽眾間的對話,更深入發掘與探觸藝術實踐與鑑賞過程中攸關生命與倫理的深刻意涵。
「土的時間記憶──泥染工作坊」由藝術家翁綉惠採集中山大學校園與高雄在地的泥土,先說明「土」經過採土、曝曬、細篩、研磨、燒土等過程,如何一步一步製成天然而無害的泥染料。再帶領中山師生與社區居民運用泥染料來染製風呂敷方巾,讓承載著校園回憶及個人特色的方巾融入生活,並促進減塑行動。楊婉儀提到,希望透過泥染的體驗,引導大家思索泥土與生活中的連結,並認識自己腳下的土地與自身生命的緊密連繫。
講座中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先後發表感想,認為生命就如同捏陶、泥染的過程般無法預測,且人們都需要接納生命的不斷變化。中山劇藝系副教授何怡璉與學生李佩臻也於講座中分享劇藝系師生前往美濃進行生態踏查與成果,讓學生從身體、書寫、繪畫等方面了解與環境共生之道,探索藝術如何回應社會議題,並從中獲取創作靈感,促進師生與社區的參與共創。
楊婉儀認為,「藝術和生命倫理,不是因為我們的介入才使它在社區中發生,而是它早已根植於社區,而我們有幸參與其中。」透過《致未來的卡戎》系列活動,她發覺早已有許多青年藝術家在鹽埕社區深耕多年,並長期經營在地關係。如今,大學端如何投入其中,並與青年藝術家們合作共創,一同在社區中傳達生命教育與藝術美感,且對「他人」產生意義,是需要持續進行的重要工作。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