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共培太平洋10國人才 中山大學聚焦氣候變遷

美國夏威夷智庫「東西中心」與臺灣外交部外交學院合辦「太平洋島國青年領袖培訓計畫」,迄今共計培訓197名太平洋島國優秀青年領袖。國立中山大學也積極響應,今(18)日由各領域專家學者分析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戰略環境、國際海洋政策、氣候變遷、海洋生物多樣性等議題,共同培訓來自馬紹爾、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等10國的21名學員,深化臺美合作。

中山大學表示,面對島國共通的問題,美國一直在尋找能一起提出解方的夥伴。於是在美國國務院倡議下,於101年美國夏威夷智庫「東西中心」 (East-West Center, EWC)與臺灣外交部外交學院簽署備忘錄,並於102年開始合作辦理「太平洋島國青年領袖培訓計畫」(Pacific Islands Leadership Program with Taiwan, PILP),迄今已培訓9屆共197名來自太平洋島國優秀青年領袖。

培訓課程分為兩階段,第一階段在美國夏威夷培訓,第二階段則將訓練場所移師臺灣。臺灣由外交部外交學院主辦,培訓課程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及島國所關注的議題為主,涵蓋氣候變遷、環保、綠能、文化傳承、經濟發展、婦女賦權、原住民等。由於參訓學員背景多元,包括政府部門官員、國際組織官員、媒體、醫療及教育等各界人士,能強化各島國菁英之互動連結,分享我相關發展經驗,厚植友我人脈,更彰顯臺美緊密合作友好夥伴關係,有利推展臺、美、太平洋島國三邊合作共榮關係。

中山大學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開辦隔年即首度由海洋科學院支援外交部外交學院開設培訓課程與參訪,包括103、104年支援海洋法政、海岸及海洋自然資源管理、小島開發等培訓課程;112年分享氣候變遷下水產養殖傳染病、海院潛力研究群與藍碳研究,並介紹中山自行研發的水下無人載具、海洋生物標本室。

會議主持人由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副院長劉莉蓮擔任。海洋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胡念祖對當前印太局勢變化及太平洋地區國家的戰略環境和國際海洋政策進行深度分析;海洋事務研究所教授高世明分享臺灣與區域漁業管理組織合作模式;介紹中山海科院與太平洋島國共同成立的海外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並探討海岸防護與固碳相關議題,致力減緩氣候變遷衝擊;另分享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於國際海洋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環境變遷領域的研究量能;針對學員想了解的海床採礦(Seabed Mining)相關議題深入交流,並參訪中山在深拖載具海床探索上之研發成果。

劉莉蓮指出,今年21名學員分別來自馬紹爾、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東加、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庫克群島、索羅門群島、法屬玻里尼西亞及薩摩亞等10國,包括政府部門官員、國際組織官員、媒體、法律、教育及企業等各界人士。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院長廖德裕進一步表示,相信通過這樣的培訓計畫,不僅能夠提升太平洋島國青年領袖的能力,還能夠深化臺灣與這些國家之間的合作關係,共同攜手面對未來的挑戰。在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為太平洋島國的未來和地區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