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將文化百年風華 中文系辦紀錄片《對手》映後座談

【中文系提供】中山大學中文系去年與高雄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團合作「宗教儀式與身體展演家將文化體驗課程」後,今年再度關注家將文化,在中山大學文學院特色核心計畫「信仰敘事與儀式療癒」和教務處的支持下,舉辦紀錄片「《對手:百年如意振裕堂》放映暨座談會」,帶領觀眾重新思考家將文化的現在與未來,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又如何努力改變人們對於家將的刻板印象,藉此讓人能更加認識深具魅力的家將文化與藝術特色。

活動主持人、中山中文系副教授羅景文介紹與會貴賓及與談人,包括民俗研究者兼紀錄片導演溫宗翰,以及紀錄片兩位主角,身為「對手」的如意振裕堂導師陳盈璋及教練陳永隆皆出席與會。《對手:百年如意振裕堂》記錄的是嘉義外教場慈濟宮駕前如意振裕堂八家將,慈濟宮俗稱王爺宮,是嘉義重要的王爺廟,振裕堂日後開枝散葉,為嘉義地區八家將的發展奠定基礎,如今振字衍脈的家將團遍布全臺各地,在臺灣家將界佔重要地位。

影片中詳實記錄了振裕堂出軍的實際情況,多位成員娓娓道來加入家將團後的生命歷程與體悟,甚至是成員間的生離死別,同時也反映了現今社會對家將文化的誤解,甚至是歧視。振裕堂導師陳盈璋及教練陳永隆自國中便熟識,他們回憶當時在學校進行打掃工作時,連掃把都被當成法器,也和什家將團的同學比劃腳步,家將可說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兩位師傅相知相惜、患難與共,一同共度這間百年堂館的風風雨雨。在現今傳統家將文化式微,延續不易的情形下,要能找到如兩位陳老師這樣的「對手」,相當困難。映後,導演溫宗翰也「點題」,他回想當時主要敲定的片名有二,一為「百年將魂」,二為「對手」,但最後仍選擇了對手,因「對手」在字面上看來似乎是指相互競爭中的敵手,但在家將文化的脈絡裡,是指相生相成的夥伴,也是最有默契的組合,因此導演也把這部記錄片的英文片名取名為「Partner」,即表達此一意涵。

映後座談交流熱絡,羅景文形容片中兩位主角有如《莊子》「匠石運斤」裡匠石與郢人那對好夥伴,有對手相伴且相互觀摩,技藝才能越發精巧。中山中文系主任杜佳倫則指出在映後座談及影片中,兩位教練的第一人稱常使用「咱」,代表連聽者也納入「我們」的範疇,展現親和力,拉近了與聽眾之間的距離。海科系學生劉冠辰提問,身為「對手」的兩位家將老師,過去五十年來是否有吵架的經驗,兩位老師異口同聲地「沒有」,兩人的好交情與默契可見一斑。眾人對於家將成員在傳承家將文化的過程與自身生命的變化,以及數位時代對家將文化的衝擊等面向的討論各抒己見,思想火花碰撞,氣氛熱烈。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