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生計畫大募集 中山大學協推在地小學防災意識建構

【校責中心提供】災害的發生往往都是突如其來,唯在平時就做好防災意識的建構與緊急避難的準備,才能將傷亡狀況降至最低。自去年起,中山大學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HISP)計畫舊港團隊與高雄市消防局、鹽埕老人活動站合作,推出「哇阿災,報恁知—防災工作坊」,藉由日常防火宣導配合避難腳本設計,帶領年長者量身規畫避難策略,提升自我的避災風險與認識自己防災網絡為目標。今年則將年齡層延伸至國小學童,與在地的鹽埕國小、光榮國小合作「逃生計畫大募集」計畫。

根據中山大學HISP計畫舊港團隊的整理,參考日本版神大地震的災後統計,「自助、互助、公助」的救援比例為「7:2:1」,意即當災害發生時,能夠靠自己力量逃離災難現場的人佔據多數。因此,培育每個人皆具備正確的避難知識,是非常重要的防災關鍵。

在既有在地合作經驗基礎上,中山團隊首先透過現有的防災知識與避難腳本素材的收集整理,製作成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學習單,由高年級班級的學童帶回家中填答。學習單內頁羅列了最需要進行災前準備的四項網路資源,包含「內政部消防署避難須知」、「避難包宣導影片」、「高雄市里民防災卡」以及「家庭逃生計畫書」,以QR CODE提供學童掃描閱聽,學生可選擇對自己最有幫助的資訊,搭配學習單中避難器具剪貼素材規劃災害避難包。學習單也特別強化在圖像設計與文字用語上的處理,在閱讀與製作上更能貼近學童的生活日常。

「千萬不要小看小學生!」中山大學HISP計畫舊港區召集人、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宋世祥表示,每位學生都代表著一個家庭,當學生開始有防災意識,並且分享給自己的爸爸媽媽,整個社區也會更加安全且具有韌性。據臺灣內政部定義,包含老人、小孩、孕婦、外國人、殘障與身心障礙者等族群屬於所謂的「避難弱者」,如果可以協助弱勢族群強化本身的防災能力,對於整體社會在災害應變時可大幅提升社區韌性和減輕救災負擔。
此次合作計畫學習單回收分析中,學童覺得最受用的是「避難包宣導影片」與「家庭逃生計畫」,部分學生則認為「高雄市里民防災卡」的網頁對他們來說很新鮮,由此獲得不少防災資訊,已有不少學生反映,透過這項活動,可以更明確知道逃生路線的規劃與防災包設置,平日在家就能夠與家人討論逃生規劃。

為促進不同年齡層更具防災意識,團隊以防災工作坊中所研發出來的教材作為基礎,進一步地設計出適合國小年齡層使用的版本,也思考了如果沒有專業人士的陪同下,現有的防災資訊如何做到最基礎的佈達與應用。團隊也將「逃生計畫大募集」的學習單公開為線上資源,各級單位可下載使用,並能提供回饋建議,共同為家園環境建構更完善的社區韌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