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工商類
系級:電機工程學系學士班73級
現職:台灣聖公會三一書院院長、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客席副教授
潘天佑擁有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具有30年資訊相關工作經驗,曾參與創立兩家專注於智慧卡晶片和大規模銀行系統的科技公司,並擔任執行長十餘年。領導凌航科技團隊設計「全球第一顆 Java SIM晶片」,榮獲新竹科學園區頒發「2001年最佳產品獎」。他曾任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全面負責研究院在亞太地區的學術合作。其領導的中、日、韓跨國團隊致力建立與大學、研究機構、企業夥伴及政府的合作關係。他建立策略方針、探索商業機會,並構建了針對不同層面的多種學術交流和人才培養專案。作為微軟亞洲研究院「創新匯」負責人,積極創造共贏的企業合作。潘天佑亦熱衷於教育,現任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ICB)客席副教授,曾擔任聖約翰科技大學董事與兩岸多所大學兼任教師,在學術界與科技界積極栽培人才,過去十年,平均每年有50場學術與商業演講,於2020年獲得微軟全球「白金講員」殊榮。
畢業於中山大學首屆電機工程學系的潘天佑,學術上擁有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並於亞洲頂尖的香港大學中國商學院擔任客席副教授。實務領域中,他也是全球資訊科技發展的重要推手。甫從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退休的他,依舊馬不停蹄地受邀至各國際大學與會議,進行授課與演講。
高中時期成績十分優異的潘天佑,大學聯考本可輕鬆選填歷史悠久名校,而他顛覆框架,第一志願首選剛成立的中山大學,成為首屆學生。「我的人生,我做主」是潘天佑從那時所奠定之人生觀,此句話蘊含其卓然不群的價值理念,「傳統名校已有其固有校風,但作為中山大學的第一屆,中山的校風就由我們開始創造!」這樣的態度也引導著他在人生道路上不斷突破與創新,完成多項跨領域事業及成就。
潘天佑為電機工程專業出身,擁有IC設計、大型軟體開發、商業管理、學術研究等跨領域專長。他曾任職於微軟等世界級企業,參與創立兩家科技公司,研發多項國際專利,團隊並創造出全球第一顆Java SIM晶片。2012年起,潘天佑於北京微軟亞洲研究院擔任副院長,負責學術合作,與頂尖大學及各領域企業合作開發人工智慧核心及應用技術,期間還協助各大學發展「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基礎教育」,培育不同領域的師生具備資訊科學的思考與溝通能力。他曾獲中國教育部頒發「個人突出貢獻獎」,並被選為中國教育部「人工智慧專家」,是20名專家中唯一的跨國企業代表。
潘天佑最大優勢是跨領域整合的專業能力。「我不是各領域的頂尖,但我能結合不同領域,這就是我的強項。」這需要的不只專業知識,還要有跨域溝通和開放思維,才能發揮跨領域的價值。潘天佑的父親是牧師,他從小就隨四處宣教的父親轉換成長環境,「每次轉學前都來不及跟同學道別」。這樣的歷程培養了他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也具備強烈的社交和領導力,「三天內我就能和所有同學做朋友!」這些經驗成為他人生職涯發展的動力,讓他能在變化快速的產業環境中,重新定位自己,找出學習發展的契機。
潘天佑不僅在商業職場上有卓越的成就,也積極投身於教育及人才培育。其曾任聖約翰科技大學董事,並在海峽兩岸多所大學授課,現任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創新管理系及企業研究所(SEA)客席副教授,潘天佑著作《資訊安全概論與實務》一書是大專院校資訊領域的重要教材,每年受邀數十場學術及商業演講,分享他的經驗與專業知識。潘天佑認為具備「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個人和企業成功的關鍵;「成長型思維」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Carol Dweck提出的理論,她認為這種思維能讓人相信自我能力可以透過努力而改變,並願意嘗試新事物、面對挑戰和接受失敗,從而促進成長與創新;潘天佑認為在高度競爭的商業環境中,企業也必須採用「成長型思維」的理念,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對於退休人生規劃,潘天佑期望將自己經歷所學回饋社會。他不僅是商業領域頂尖管理者和資訊領域的專業學者,也是教會講員和臺灣聖公會三一書院院長。「傳道、授業、解惑」是他人生三大目標:用心傳播宗教的道理,啟發人們的信仰;熱情教授資訊領域的知識,培育人們的技能;耐心協助學生找到人生方向,引導人們的成長。潘天佑現已受邀至中山大學開設微學分課程,為學弟妹授業解惑,他期許中山學子能培養「跨領域」能力,認為這不只需要學習不同領域專業知識,更需要「同理心」的養成,才能轉化不同的角度和思維,整合各個領域的優勢,達到綜合效益。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