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學年度傑出校友系列報導》徐韶良:堅持信念、服務大自然

類別:社會服務類
系級: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學士班78級
現職: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

徐韶良現任內政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歷經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課長、秘書及副處長,腳踏實地由基層做起,學識豐富,經歷完備。身為臺灣山野海域保育先驅,期許青年學子投入生態保育行列。

【校責中心提供】位於楠梓鬱鬱菁菁的高雄都會公園中,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平房,卻是臺灣邁向海洋國家過程中的重要指標──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其中核心推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處長徐韶良,其人生職涯也幾乎隨著臺灣國家公園的發展推動過程而成長。 
 
民國73年臺灣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成立,全國對於國土環境保育意識開始抬頭,喜愛山野活動的徐韶良在擺脫大專聯考的箝枷後,特別到墾丁走了一趟,從大海中獲得療癒,並在回程中拜訪坐落於西子灣的中山大學,被山海美景所震懾,因此毅然決然選填中山海洋資源學系,開啟他對於臺灣自然保育工作的不解之緣。民國70年代中山大學包含海洋學院皆成立不久,包括系主任方力行都還是位30出頭的年輕學者,目前仍舊在中山服務的劉莉蓮、陳孟仙等資深教授,當時也是初入學術圈的年輕教師;徐韶良回憶,「當時師生年齡差異不大,相處過程中亦師亦友,大家幾乎有機會就衝墾丁,進行各項海洋資源的學習研究。」乘載著環境保育的風潮,這群年輕的學者學子們,共同開啟了臺灣海洋研究的濫觴。 
 
談到大學生涯,徐韶良開玩笑地表示,「當時幾乎都在爬山、玩水」,流在血液中的山野 DNA,默默地引導他往自然環境走去。畢業後雖短暫於民間企業服務,但很快就受大自然的感召,於民國81年高考錄取內政部營建署,首先進入甫成立的雪霸國家公園,開啟了貢獻於國家公園發展的人生。包含雪霸這片令他熱愛的山林,30多年來徐韶良協助推動全臺國家公園的多項開創業務,民國83年開始參與金門國家公園的籌備計畫,85年擔任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企劃課長,任內提出補助私人維修傳統建築的辦法,或由國家公園取得30年建築使用權並全額維修的模式,促成傳統建築景觀維護的風潮,實現閩南聚落文化保存的目標。民國96年徐韶良回歸海洋專業,擔任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企劃課長,提出東沙、綠島、北方三島、澎湖南方四島等處以含納臺灣周邊重要海洋生態棲地,作為臺灣海洋國家公園系統,另強調與蘭嶼達悟族人合作保存特色海洋文化與環境生態,於108年起擔任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長至今。在國家公園一路走來,令徐韶良感受最深刻的是結合建國百年所推動的蘭嶼達悟族「橫渡黑潮․拜訪臺灣」活動,時任海管處秘書的他負責該活動的海上總協調,偕同達悟族人的傳統拼板舟「拜訪號(Si Mangavang)」一起從蘭嶼出發,由兩組各18名平均年齡約50歲的蘭嶼勇士輪流操槳,頂著酷暑烈日與風雨巨浪橫渡黑潮,途經臺東尚武、屏東南灣、高雄西子灣、以及臺南、臺中、苗栗、桃園等地,最終抵達臺北大佳河濱公園,完成達悟祖先未曾走過的航線。整個航程並非一帆風順,徐韶良回憶到當船隊途經濁水溪外海時,長年航行於太平洋的達悟族人,因不習慣臺灣海峽混濁的海水,船隻不慎擱淺於沙洲上。危難中族人並沒有相互指責或爭吵,而是以幽默的態度憑著默契與共識一起脫離險境。事後,掌舵的族人半開玩笑地跟他說,「你們臺灣的海,就跟臺灣人的心一樣,讓人看不透啊」。
 
談到國家公園的任務,一般大眾可能認為就是把某個區域劃起來進行自然保育,但對徐韶良而言,國家公園也扮演著自然文化與當代社會間的溝通角色。以「橫渡黑潮․拜訪臺灣」活動為例,蘭嶼現今雖未劃訂於國家公園的法定範圍內,但透過這項活動的推展,讓被現代船隻取代而逐漸式微的傳統拼板舟技藝重新受到重視,這項技藝也連結到達悟族傳統社會及「船團文化」的結構發展,這些傳統文化反映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應對之道,但隨著科技文明進步,人類與自然卻由依存轉變成為對立。因此,國家公園的存在不僅僅是為自然環境設下保護線,透過研究教育等多元形式,推廣自然共存的價值理念,也是國家公園更重要的任務課題,「除了生態保育,更重要的是找到人與自然的關係」徐韶良表示。 
 
關於海洋國家公園的管理發展,徐韶良認為這是更大的挑戰,「相較於山林,我們對於海洋的認識還不及十分之一。」幅員遼闊的水域不僅帶來管理上的挑戰,各項基礎科學資料的收集建置都還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為此徐韶良積極拓展與學術圈的合作,包含和國立中山大學合作推動東沙海洋研究中心與合作協議,強化海洋科研推動的深度與廣度。也與高雄師範大學共同推展海洋環境教育,規劃開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之課程,包含碩士學位學程、微學程、推廣教育學分班及特色生態體驗或環境教育活動,以逐步建構「國家公園學」的知識系統。「海洋保育更需要傳教士般的信念與情懷」,徐韶良以希臘經典神話故事薛西弗斯為喻,眾人熟知淨灘活動就像一種輪迴,今天清理完畢,明日海浪又打上岸。然而在這看似徒勞無功的努力過程裡,本身就具有其價值。它更可促使我們重新反省人類的行為,並思考真正改善的方法。他也期待能夠持續匯集更多資源,透過不同層面推展海洋價值,提升社會大眾對於海洋意識的認同。 
 
「我喜歡遊山玩水,也熱衷於實務上能有所貢獻」,徐韶良認為自己能將個人志趣和職涯發展相互結合十分幸運,雖然過程中也曾經歷不同的抉擇點,但最終仍走向「為大自然服務」這條年輕時嚮往的道路。「抓住有感覺的!就盡情投入」是徐韶良認為在職涯歷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唯有依循自己所認同的價值,這樣在工作上才能夠永續投入。他勉勵新一代的中山學弟妹秉持信念,珍惜人生過程所遇到的每個機緣,必能走向符合自己理想的道路。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