締結文化平權果實 奇花藝草異生態工作坊、講座舉辦

【文學院/劇藝系提供】來自不同社群的異身體,在異空間相遇、探尋與覺受真我。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何怡璉、空表演實驗場即興舞蹈家陳宜君、視障藝術家許家峰共同策劃,攜手高雄文學館共同舉辦「奇花藝草2.0異生態」系列工作坊、成果講座。

「異生態」系列以「沒有自然,哪來文化,藝術的行動與永續性」為題,邀請東海大學建築系教授蘇孟宗談論從建築到肢體的環境展演。蘇孟宗於講座開始以個人即興肢體身如山般的姿態解構、抵達「像山一樣的思考」,肢體款款地與生態告訴、會唔;藉由地景建築師 Lawrence Halprin的 R.S.V.P. 方法,來導讀「像山一樣思考」的概念,探索心智和身體的自發性,思考城市的荒野,人類與多物種的共存。蘇孟宗也談及藝術與日常自然生活的關聯性已無縫接軌,但因太僵化,以致於忘記自然生態動作是什麼,蘇孟宗也呼籲人們都需重新把真實生活的動作再次演練,從人與社區,再到環境社群去建立。蘇孟宗也透過自身實踐在水平、垂直的肢體狀態的思想是不同的,去驗證身體生態影響思想與水平垂直的關聯性。

跨領域藝術家游恩恩藉由沈浸式口傳神奇召喚術、我們與約定的地方:應許之地、樂舞的呼吸感知。以同理文化個人身到環境生態去引發叩問,在認同的過程,從彼處看見真我。以探尋物件、樂舞差堪告慰生態,並從中沁出環境生態與個人生態平衡;藝術家劉秋兒則帶領參與者進入中央公園百年老樹的環抱,以觸覺、視覺感受樹木生態能量,劉秋兒引導參與者以繪畫將所有覺知挹注、顯化。現場參與視障者也分享透過觸覺、繪畫拓印感受到樹的生態脈絡,與樹共在、對談。

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主任陳柏豪以踩踏水草、水雉復育經驗分享,「生態使他更加柔軟」,為了在環境生態壓力下生存人們必須有所自覺、喚起演化和生態傳遞的記憶,所以必須建立如山般思維。他並以問題、思考、查找、觀察、辯證、分享等個人探詢生態經驗鼓勵參與者進入異生態,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當代藝術家倪祥以不同藝術家之創作觀點探問異生態如何進入創作意識,於此的過程整合生態思維、產生本我,生態經驗與生命經驗相互共振、覺受。

「奇花藝草2.0成果講座」中,計畫主持人何怡璉分享一切始於「劇場與生活界線何時開始?何時結束?」希望透過半年的計畫,從集體社群到個人身與生態、空間的和解,在過程中思考我們充滿受限異質,但也因為有「異」,我們才有平權共融,遂使大家在社會場域中真實相遇,藝術行動;高雄文學館資深企劃蔡宜家也提出「文學性、公共性、地方性」,如何在文學場域透過空表演實驗場計畫被落實?蔡宜家認為是以身體五感閱讀文學。現場參與的障礙者陳翔濬也分享:「每個人在世界上都是一本文本,而我們因為有差異,所以有不同身體經驗、空間覺受、生態故事。」即興舞蹈家黎美光與異空間系列統籌陳宜君透過現場即興舞蹈,結合音樂家大恭現場演奏交互折衝,再現文學靈魂的對話。

黎美光分享,人人皆是社會藝術家,皆為奇花藝草,皆有難能可貴的直覺想像力與創造性。參與學員陳素珍也回饋「閱讀像潮汐、海浪,每次浪花拍打、每回潮起潮落都是異身體的醒覺。」講座更邀請拾田創意共同創辦人/敘畫人Jayce現場敘畫,並以數位方式將多層次五感真實含義顯立,Jayce分享,「敘畫是印記與感動」,但非封閉創作,是要走入社群,與異身體、異空間、異生態彼此覺受、感照。

計畫主持人何怡璉在尾聲提到,計畫中用不同姿態去覺受,將覺知性的受限逐漸消彌,今年在異空間中播下種子,期待生態種子在歷史底蘊的文學館萌出生命的動,締結果實。未來更多活動資訊可見Facebook空表演實驗場 Kong Performance experimental field。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