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藝系提供】大學的學習場域是否僅止於校園?人文創新素材要由何處挖掘,始能與社會聯結並具實踐潛能?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曾景濱開設碩士班「跨域創作與研究」課程與學士班「展示設計」課程,於再見捌捌陸–臺灣眷村文化園區的「轉角壹貳壹」展覽空間策展。他以探尋「地方記憶」與「生活韌性」的多元視角為主題,讓學生透過實地探訪、觀察與發想,發展出聲音地景、影像敘事、有聲書、行為藝術、桌遊等藝術創作與展示作品。帶領觀者品味學生們所捕捉的舊左營記憶,以及所詮釋在地生活韌性的七種視角,藉由五感體驗,展開四天時、空交織的行旅。
曾景濱課程連結「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計畫」,突破校園既定學習範疇,引導學生進入舊左營聚落與歷史場域,探尋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之素材與創作想法,並探討左營之歷史記憶與生活韌性。「探尋舊左營記憶與生活韌性的七種視角」展覽中,中山劇藝系碩士班高健鈞的《遺探舊境》以自身非舊左營人的身份,用不同觀看視角一窺「舊」左營面貌,他借用聲音地景與歷史圖集,踏查「舊」左營邊界,以倖存的東門、南門(果貿社區);殘存的北門(東萊新村);遺失的西門(崇實新村、自助新村);蓮池潭西側(慈濟宮、元帝廟、哈囉市場)做為聲音採集區域,紀錄所在位置的環境音、人聲、自然與人造聲響所交織成的聲景寫真,展開人跟環境的不同存有可能。蘇嘉惠《左營折光記》以香港人的視角,捕捉在陌生之地的所見與所感,並由此折射其對老家的回憶。她拍下的照片與故事劇情,透過貓咪扮演在地帶路人的角色,引領觀者沉浸於照片與有聲說書所透露的在地、家鄉故事,以及徘徊於舊左營與家鄉之虛、實交錯的感受。李塻然《跪望保生:茭》則運用左營慈濟宮信仰文化為創作底蘊,加上祭祀呢喃、擲筊杯、持香炷、凝視等信仰語言和行為,與觀眾共同去找尋住民與信仰之間的連結;在跪望與相互凝視的情境下,藉以沉澱心靈,「將最遠的距離拉至最近」,意圖「敲叩在地居民與信仰的連結脈絡」。
學士班李源柏《蓮潭上的信仰花開》作品由龜山上俯瞰蓮池潭的視角,展現舊左營的信仰熱絡、香火鼎盛之景況,有如信仰的百花齊放、生命力蓬勃。他在舊照片上立體化呈現多彩的廟宇造型,延伸蜿蜒的九曲橋體,與觀者共享多重時空下的信仰韌性。簡寧、高紹芸的《在舊城中紙上談兵》,藉由卡牌桌遊設計,從戰爭的角度探尋左營的多元時、空向度,嘗試將生硬難懂卻又關係到地方發展的歷史知識傳達給觀眾,邀請在地人或遊客悠遊於舊左營豐富的時空記憶當中。另外,翁寧憶、尹靖丹《啟動左營的旅行》藉舖設動態與立體化的旅行地圖,帶領觀者追溯舊城風華,開展新旅遊。林義豪《餘光裏的日子》以攝影照片捕捉熱鬧中會被輕忽的角落、事與物。
策展人、中山劇藝系副教授曾景濱表示,此次選擇在「轉角壹貳壹」進行策展,希望在文化韌性的向度上,與此展場作直接的回應;也企圖將課程成果與在地住民和觀光客分享,結果也創造了相當多的互動與交流,令參展學生收穫滿滿。參展人簡寧提到,觀展者有人是在地的退役軍人,對於發生在左營的軍事故事瞭若指掌,讓她在桌遊對談中學習很多」。研究生蘇嘉惠認為老人家觀看展覽的視角很不同,讓她反省展品與觀眾的較佳連結關係。此外,很多觀眾也讚賞參展者的作品,從多方角度召喚了他們對於舊左營的記憶,並展現了潛藏在城市角落的文化韌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