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呼吸 文化平權計畫辦異空間、異身體工作坊

發佈日期: 2023-05-25
【文學院/劇藝系提供】疫後時代,重新拾回自我身心呼吸的方式。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何怡璉、空表演實驗場即興舞蹈家陳宜君、視障藝術家許家峰共同策劃,攜手高雄文學館共同執行「奇花藝草2.0異身體」系列工作坊、「異空間」前導講座。

「異空間」系列工作坊以「即興與社會場域」為題,邀請《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譯者,同時也是商業顧問、EcoSystems Futures Activation Hub發起人黃秋燕主講。黃秋燕帶領參與者們集體正念冥想,表示在日常空間,都可以感受暫停腳步、好好呼吸的時刻,用身體來思考。參與者分組發想「卡」住的日常事件,將議題注入身體後展現。即興舞蹈家陳宜君分享,人們在「卡」的同時意識到「夠了」,如同在黑暗中迎來通透的曙光。黃秋燕認為,卡住代表有新東西被發現,可藉此突破困境;不需要以找「解方」為目的,在身體流動找到下一個平衡時,解方也能在腦海中逐漸顯化。

「異身體」工作坊邀請小劇場工作者吳思鋒、鄭志忠、身障講師群,聚焦《台灣身體論》第六章〈身體的典籍化〉。吳思鋒以笛卡耳「我思故我在」表示身心是無法被分割的,也提出在社群媒體新興時代身心科患者的增加,也驗證了在資本主義下,身體越來越虛構。然虛構化是什麼?吳思鋒說明,如同《台灣身體論》一書中反覆地將問題意識建立,而非直接給予讀者答案,引導讀者思考後,身心一致由內而外的與社會產生辯證,讓自己的主體顯立。

講師鄭志忠(阿忠)透過「心眼手線段」暖身練習,從身體建構自己的兩個點,探問笛卡耳的身心二元論,讓現場的直立人與障礙者在空間中使無形的線逐漸構成實體線段網絡。身障講師群則透過兩人三腳的綑綁、矇眼方式,將直立人與障礙者兩兩分組,在黑暗中以受限的身體將觸覺感官延展,去感受障礙者依賴觸覺的緊密度,與彼此間的力量授受與流動。在工作坊後段將綑綁處解除,讓人們回到獨立的狀態繼續流動,藉由身體記憶接續節點的拓展。

工作坊後現場參與的障礙者可君分享,「平時過度依賴視覺,在黑暗中能更熟悉自己的身體,並且感受到流動。」關注印尼移工議題的藝文工作者吳庭寬提到,「明眼人初臨黑暗感到不安,但在流動中感受點、面後,雖受限無法辨明方向,但在動之間,比較沒有負擔。」而視障藝術家許家峰也回饋:「受限的身體從被帶領的互動接觸中,於黑暗裡觀察自我客體的連動。」也回應以心眼手線段練習進入書本,更能支持閱讀,打開身體經驗,透過身體記憶使感官閱讀。

「奇花藝草2.0」將陸續舉辦系列活動,「異空間」系列工作坊5月28、29日邀請即興舞蹈家黎美光、行為藝術家劉寅生以及關注移工議題的藝術實踐者吳庭寬,以《真實的動:社會流現劇場》一書為發想,帶來不同面向「即興與社會場域」工作坊,鼓勵社會大眾一同參與。更多工作坊可參考Facebook空表演實驗場 Kong Performance experimental field。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