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灣學院/圖資處提供】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服務學習課程「動物保護、收容與送養服務」與中山大學圖書資訊處日前舉辦紀錄片《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放映暨映後座談活動,特別邀請到導演Raye與中山師生現場互動,在探討流浪動物議題及現行政策零撲殺之餘,也能進一步思考,身在動保議題中的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角色。
授課教師、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彭渰雯說明,紀錄片《十二夜》在2013年上映,迄今仍是全台紀錄片票房第二名,更直接影響了2014年我國《動物保護法》的修法,廢除原本流浪動物12日收容後無人認養則可以「人道處理」(安樂死)的條款。然而,這新的「零撲殺」政策施行後,民眾棄養與放養習慣卻沒有改變,導致流浪動物遊蕩與公私立收容所爆量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有鑑於此,紀錄片導演Raye與團隊歷時三年多拍攝完成《十二夜2:回到第零天》,2020年底上映後,持續進行校園巡迴放映座談,希望喚起更多人對於飼主責任與動物福利的意識。
「沒有人煙的地方,就沒有狗。」導演Raye談論到,狗是一種強制共生性的動物,只要看到了一隻流浪狗,就代表附近一定有人類活動,而受到餵食與親近的流浪狗也早就失去了在大自然獨立生存的能力。Raye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你是什麼樣的人類?有些人在製造問題,養狗、餵狗卻不結紮、生病就棄養。也有許多團體拚了命在後端結紮、送養,但如果民眾觀念與行為不改,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不同於《十二夜》帶觀眾看見收容所內動物遭受的殘酷處境,Raye表示,《十二夜2》聚焦在動保相關民間團體、民眾及政府文官等人的角色,呈現「製造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都是人類」。她也坦言自己不喜歡撲殺,但也不喜歡零撲殺;因為即便是零撲殺,還是不斷地有新問題產生,「因為我們所達成的零安樂死只有「不殺」,其他什麼都沒做。」
現場參與踴躍,有學生分享自己對於收編街頭浪貓的掙扎,因為怕牠自由慣了。中山中文系大二的米先畇提問,結紮完進到收容所中的犬貓一輩子幾乎不可能有機會再回到野外,這樣是否也是某種形式上的安樂死?道德上來說真的有給貓狗一個更好的選擇嗎?Raye表示,這個問題確實很兩難,但在零撲殺既定政策之下,結紮是首要觀念。爆滿的收容所無力篩選送養人,民眾若想飼養貓犬輕而易舉,也就很難教育飼主責任。只有流浪動物的數量真正降下來,成為飼主的機會不再唾手可得,教育才有可能發生。
Raye分享,全台灣真正付出行動關心流浪動物現況的愛爸愛媽或民間團體,在想法上或許都有很多的不同,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異中求同,想辦法將各方意見,變成動物保護這條路上的一大助力。彭渰雯提到,雖然中山大學服務學習課程協助的是後端的公私立收容園區,但希望學生們可以藉由本片,思考如何從源頭減少問題來源,即使課程結束後,也扮演動物福利觀念推廣的種子。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