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生活平衡 陳琦媛分享教學實踐論文撰寫經驗

【教發中心提供】近年來國內外特別注重大專院校的課堂與教學研究,究竟教師如何在教學研究和教學進度、個人研究範疇論文發表,三者之間取得平衡,是一大課題。為此,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及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特別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師資培育中心副教授陳琦媛,以「教學實踐學術論文撰寫」為題,剖析非教學研究專長的教師,如何撰寫教學實踐學術論文。

陳琦媛以教與學之學術研究(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TL)為例,說明教學學術的定義及內容。主要分為:改善高等教育重研究輕教育之現象,整合教學與研究;國內外教師考核制度差異;教學實踐研究等多個面向行講解。陳琦媛從國內教師面對論文壓力、教學進度壓力、家庭生活等教師的教學困境開始談起,再分析國內外教師考核升等制度的不同,她以個人經歷及多年觀察和與會教師分享,在面對教學、生活、研究進度等多方面壓力時該如何找到平衡點。

陳琦媛表示,教學實踐研究是教師為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大專校院學生學習成效,透過教學現場提出問題,並藉由課程設計、教材教法、或引入教具、科技媒體運用等方式,採取適當之研究方法及評量工具檢證成效的歷程。教師需要以實際遇到的問題為出發點,再以解決課堂教學情境的問題為主要的動機,才會有動力去進行教學實踐研究。教師需要具備探究精神,藉由研究過程提升課堂水平,持續完成整個學術研究歷程。她特別強調,教師需要明白整個研究和教師專長的學術研究之分別,教學實踐研究主要是希望解決教學困擾,提升課堂整體水平。

陳琦媛從自身經驗發現,教師需要從自己的課程、教學、學生學習遇到的問題、困擾、挑戰或想了解的部分尋找研究主題,「教師教學困擾會成為我們教學實踐研究中的問題意識,而解決方法則會成為整個研究中的創新之處,即整個研究的兩項重點。」陳琦媛特別建議,教師可選擇符合當下社會需求的題目,這些很可能就是熱門議題,例如疫情之下的線上教學、混成學習法等,這些針對線上教學的困擾和挑戰為設想的研究,較容易通過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

她強調,在研究的最後階段,教師需要進行教學反思,除了能夠透過反思教學實踐的流程和結果,從過程中得到教學成長以外,也可以讓教師想到更多教學上可研究之處,啟發教師產生新的教學實踐計畫。此外陳琦媛提醒,針對不同國內外期刊的審查標準,也需要特別注意每家期刊不同的格式要求。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區域基地主持人、中山大學副教務長謝東佑表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南區基地也持續支持教師將個人研究與學生學習培育連結,透過舉辦工作坊、主題講座、跨校教師社群,共同共構教學實踐教師支持網絡,提升教師教學研究能量。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