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斌表示,過去台灣一直在提倡海洋立國,因此除了發展陸上活動,同時也希望能發展海洋休閒活動。中山大學爭取開發海域中心,2021年7月落成,2022年開放各式水上免費體驗活動。提到水上活動,民眾可能會聯想到會員制的豪華遊艇俱樂部,張詠斌說明,事實上水上活動的種類繁多,花費也並沒有想像中多,舉凡獨木舟、雷射風帆、風浪板、立式划槳SUP、衝浪板、趴板等,台灣主流水上活動設施中山大學海域中心都有。
除了享受水上活動的樂趣,戲水過程中需時時注意自身安全,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有30%的水域意外發生在海邊,而當中極高比例是因為在從事海域活動時碰到離岸流。
張詠斌說明離岸流成因,當風吹海水,而海水被風沖到陸地時無法再往上流,只能往海浪兩側外流,此時便會形成離岸流。如果看到海面上有平行海岸線的白色海浪往陸地前進時,白浪較不明顯處可能就是離岸流發生的地方,因為往陸地前進的浪,跟離岸流的浪抵銷時,白浪便會消掉,因此要特別注意白浪不明顯處。
離岸流的流速相當快,每秒1至2公尺,超出常人的游泳能力,若是碰到的直覺反應是「游回去」,但人的力量無法跟離岸流抗衡,往往會發生抽筋或是體力耗盡而發生危險。
張詠斌也提醒如何在面臨離岸流時自救,他說明離岸流是一種補償流,所以寬度不寬,約為10公尺到20公尺的小流,游泳能力佳的人,可以嘗試往離岸流兩側游,如此脫離離岸流後海浪會自然地把自己推回岸上;若對自己的游泳能力沒把握的人,則可以保持水母漂或仰式,漂流較遠後離岸流便會減弱,當離岸流減弱時可以呼救、等待救援,或是往兩側游,順著海浪會回到岸邊。張詠斌補充,從事海域活動時會有一定風險,在前往活動時要首先掌握當地天氣狀況及潮汐,也要確認當地是否有救生資源,如此才能安心戲水。
為促進海洋相關知識及議題的普及,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合作推出海洋教育系列訪談節目,希望藉此讓大眾更認識海洋。教育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高雄分台「Tea Time時光」https://www.ner.gov.tw/program/5a83f4eac5fd8a01e2df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