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文藝復興 高雄愛樂副執行長談科技藝文策展

【社科院提供】近年高雄大小藝文活動不斷,包括2022台灣燈會、2022台灣文博會和2022台灣設計展,結合港都特色和在地文創動能,更結合5G、AI等技術進行軟體文化策展,讓高雄不再是「文化沙漠」。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院「智慧城市與智慧運輸(Smart City & Smart Mobility)共學群」邀請財團法人高雄市愛樂文化藝術基金會副執行長陳紹元,為師生解說近年高雄大型展演的智慧運用與核心思維。陳紹元為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95級優秀校友,也透過返校演講,與學弟妹分享智慧化技術在藝文場域的應用,並勉勵學生未來將創作能量留在高雄,運用科技講述臺灣與高雄故事,產生更多感動。

陳紹元指出,近年因高雄港周邊設施發展完備,促進國際商港區域之發的,帶動區域產業經濟繁榮的同時,也與民間團體合作,將港市合一的動能帶給高雄市民,讓台灣人民看見高雄20年來的改變,而以往通常在北台灣的活動慶典移師高雄,更代表南北的「文化平權」正在實現。陳紹元表示,大型展演的智慧化運用必須符合民眾需求,因此利用大型活動測試新平台的適用性,強調以「軟體文化策展」的核心思維辦理藝文活動,讓「人手一機」有更多元的方式接觸藝術。2022年臺灣燈會建立「台灣燈會防疫平台」,結合LINE Beacon和藍芽功能,落實防疫實名制,同時推播即時展場資訊與抽獎機會,實現「智慧防疫玩燈會」,更利用數位美學,讓愛河河畔燈光呈現「會呼吸的光」,打造史上第一場智慧科技新型態燈會。

除此之外,自2021年跨年期間推出的無人機演出廣受好評,從300架無人機升級至燈會期間的1,500台,藉由經緯度的定位及使用5G傳輸技術,即時呈現2D圖像與3D動作模擬,如羽球好手戴資穎揮拍和虎爺張口,栩栩如生,讓民眾看見智慧展演奧妙,更透過當代與傳統的圖像對話引起廣大迴響,促進世代溝通更擴散行銷效果。但陳紹元也表示,目前智慧化展演仍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無人機5G接收器易受到其他訊號干擾,在民眾人手一機的現況下該如何解決,以及優化繁瑣的準備流程等,都是未來必須思考的難題。

最後,陳紹元強調智慧化展演不僅僅讓大眾對高雄有新型態的藝文體驗,在新科技、城市設施與古蹟修復等硬性載體發展完備後,與在地創生團隊和學校研究團隊合作,藉由特色策展發揮其文化傳承的軟性意義,承載歷史故事與教育意義,並讓世人看見臺灣在地青年的文化與設計動能。例如2022臺灣設計展在壽山防空洞與中山大學隧道策畫「部署壽山—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以及臺灣文博會期間推出「臺灣IP、高雄原創」的大型充氣角色,給予民眾在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療癒,同時擴大延伸虛擬通路,展現臺灣文化的多樣性。

中山大學政經系大四許倍瑄表示,從分享的活動中,看見不同於以往的互動型態,更看見了現代藝術與傳統歷史的撞擊,科技與藝文的結合帶給世人的驚艷與感動。課程中有許多學生表現出對藝文策展的興趣,也啟發同學們思考如何在智慧展演與永續環境達成平衡,陳紹元鼓勵學生在學期間多嘗試跨領域的學習整合,在科技時代下活用新技術結合自身興趣盡情揮灑創意,說好臺灣在地故事。

(公共事務組編修)